2023/06/27
面對心理困擾,我該選擇心理諮商,還是身心科藥物治療?
國內現有的身心調適服務非常多元,其中最廣為使用的就是心理諮商、心理治療,以及身心科門診提供的藥物治療。面對這些選擇,我們可能常常花很多時間思考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方法,也困惑著哪一個方法才是最好的。
因此,我想利用身為藥師和諮商心理師的雙重經驗,談一談事前可以先進行哪些評估,才能更快找到符合自己期待的治療方式。
1.把心理困擾比喻作溺水,那藥物治療就是直接丟給我們救生圈
使用藥物可以幫助我們迅速緩解許多身心症狀與不適,尤其是當憂鬱或焦慮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作息,像是失眠、食慾不振、自律神經失調...等等。透過藥物的協助, 可以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有個緩衝,不至於讓狀況進一步惡化下去。但是,藥物終究無法解開我們心中的結,如果最初導致身心症狀的原因,是情感關係、家庭關係,或是職場適應之類的議題,是很難單靠藥物就能夠解決我們的困擾。
畢竟救生圈的功用只是在當下防止危機發生,並不能讓我們因此學會游泳,避免下次再度溺水。
2. 心理諮商則像是心理師陪著我們在水中,學習如何游泳自救
既然是學習游泳,過程肯定需要一段時間,而且必須維持一定的注意力,跟著教練的引導進行演練。心理師雖然未必會像游泳教練一樣,很明確的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但在諮商歷程中,仍然需要個案和心理師一起專注地探索、覺察與練習。因此,專注力和好奇心,是進行心理諮商不可或缺的要素。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近期的情緒狀態非常不穩定,甚至難以在談話中保持專注,以至於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時可能就需要先以藥物治療作為初期的介入,幫助我們暫時擺脫混亂的思緒,等情況稍微穩定後,再考慮進行心理諮商,才能確保諮商的成效。
透過以上的比喻及說明,或許你有了一些方向,準備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又或者你目前還是沒有頭緒,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才好。別擔心,那就開口向身邊的專業人員詢問吧!不論是身心科醫師、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都會在初次見到個案的時候做一番詳細的評估,判斷目前的狀況是否該轉介進行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所以,與其獨自糾結著該看診接受藥物治療,還是要預約進行心理諮商?不如早點尋求任何一位相關的專業人員,讓他們好好地看看你怎麼了?過得如何?並為你做出妥善的安排。
👉預約蔡仁愷 諮商心理師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