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就算孩子長大了,還是很難放手?尊重成年子女的界限,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作為父母,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心頭肉。

 

即便今天孩子已長大成年,仍會有許多無法放心的時候,但有時這樣的擔心可能成為子女的負擔,你認為是善意的提醒與協助,但被孩子解讀為操控與掌控,甚至冠上了不信任的標籤。這樣彼此對立的局面,時常演變為衝突,導致作為父母的你善意傳不過去,甚至與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

 

其實隨著子女成熟、步入成年的階段,就算我們再不放心,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也需要有所調整,尤其他們會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這不單指物理上的空間,心理的空間也是相對重要的,而在家中的心理空間,被稱作家庭界限。如果做到尊重彼此的界限,通常是維持親子關係的關鍵。

 

什麼是家庭中的界限?

 

一個人不論在社會或是家庭,都會有必須扮演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不會只有一個,每位角色的行為都會牽動到另外一種角色的處境,因此在這些角色中找尋一個平衡的界限,讓每個人都能有緩衝的空間,得以舒服自在地做自己的事情,是重要的,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

 

為什麼我關心他,總是被嫌煩?面對成年子女,就算再擔心,我們也該學習放手與尊重

 

許多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過得好,因此在生活中給予很多協助與建議,也會期待還蓻照著我們方式做、生活與行動,但這樣的介入,往往會造成界限的模糊,導致我們與成年子女互動時,我們仍不經易地用自己的想法想協助子女,像是關心孩子睡到幾點啊、什麼時候吃飯、幾點回家或何時洗澡等。如果沒有明確的界限,這樣的關心可能不知不覺中對孩子造成壓力,甚至形成衝突。

 

就像是主動幫孩子整理房間一樣,積極的關心無意間侵犯了孩子的界限,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控制、可能是不信任,因為子女長大了,他們需要的其實只是得到尊重,能夠替自己自由選擇與安排的空間,但這經常是許多父母因為擔憂孩子而難以放手給予孩子的空間。

 

孩子拒絕我的關心與建議,就是不重視家人嗎?

 

我們往往會認為孩子還不懂事、經歷不夠,因此需要我們的協助,如果孩子強烈拒絕,我們則會感到沮喪,甚至認為孩子不聽話會吃大虧。會有這樣的想法,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因為華人社會常常把設立家庭界限與不孝順畫上等號,好像拒絕家人的協助,就是不重視家人,而這樣的想法正是界限難以建立與維持的原因。

 

 

 其實建立家庭該有的界限,並不是說要在家人之間築起一道防線,遠離彼此互不交流,而是父母需要知道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他們也需要擁有自我的空間,這是相當合理正常的。

 

 

       所以在子女長大後,父母需要安頓自己的擔憂,學習不頻繁跨界干涉子女的界限的事務,給予相對應的尊重,並且相信對方是有能力可以去應對人生中的大小事。

 

      有時候我們並不瞭解怎樣才是建立良好界限的方式,我們介入孩子的生活,可能是替孩子著想,孩子不拒絕也可能是為了家庭和睦,然而這樣界限模糊的狀態,往往會讓我們過得很辛苦,因此家庭要建立良好關係,必須先瞭解並尊重孩子與自己的家庭界限。

 

尊重子女界限,讓親子關係更融洽:與成年子女相處時,三項設立界限的方法

 

  1. 維持合理的界限

   

面對孩子的問題我們可以給予合理的建議與協助,但不強求對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動,就算被拒絕也能尊重對方,並且維持界限而不過度侵犯孩子的空間,維持合理的界限並不是與孩子分道揚鑣,而是使親密關係能有正常運行和發展的空間。

 

  1. 界限的調適與建立

   

當我們試圖去協助孩子或給予建議時,孩子或許會覺得我們過度擔心了,也或許會歡迎我們協助,然而不管面對任何反應,作為父母的你都可以去思考,當我們今天幫助了孩子,這樣的關心對孩子來說會不會太多,而從中去調適互動的界限,找到彼此都能夠感到安心與舒服的距離。

 

  1. 相信孩子,將屬於孩子的選擇權交回去

   

父母的天性或許會擔心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遭遇到險惡,因此不論是在選擇學校或是生涯的規劃,都會以過來人的身分去指導,但請別忘了,能夠選擇與決定的是孩子本人,最後孩子的人生將由他們自己去生活,對於孩子會擔心是正常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一同陪伴孩子面對,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讓他們去選擇自己的未來,這也是長大的過程,也是子女成熟的必經過程。

 

    家庭的相處並不容易,在子女「拒絕」的時候不勉強介入,相信彼此給予足夠的尊重與支持,這便能讓孩子知道,你是瞭解我的,也是尊重我的,但在我需要時我知道你在那,從而建立良好的相處之道。

 

 

👉預約黃聖然諮商心理師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