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9
穿越孤獨:當你能與孤獨相伴,才能與他自在相愛
孤獨感,常常不是只有一個人時,更多是在關係中現身。
「我跟我太太已不知道要聊什麼,我常常出差,她在家帶小孩,每次打電話回去,得到她的回應總是她急著接小孩,要買什麼的。掛完電話,我總有一種莫名的空虛…..」
「我先生回到家就是窩在電腦前,我跟他抱怨當天的遭遇,他總是說:妳想太多了,不要想就好了,然後就又投入他的事情當中….」
「我跟我家人說我的壓力,我家人就會說這年頭誰沒有壓力,還嫌我抗壓性低,不知足….」
「我想跟我朋友聊聊最近的心情,卻遭已讀不回,或者顧左右而言他,我只好乾脆沉默….」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明明跟他人有著重要關係,卻有種話說不出口,苦無法訴的孤獨感?
基於匱乏所產生的孤獨感,常使人感到焦慮難耐
人際關係間的孤獨感,是一種主觀的感受,通常是在我們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分離所經驗到的寂寞。這個分離可能由於地域的差異、社交能力的不足、或者親近關係的衝突等等之下,所產生的一種不被傾聽、理解、歸屬,無法與他人連結的寂寞感。
精神分析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佛洛姆就曾提出「孤獨是焦慮的基本來源」,尤其強調「無助感是分離經驗的結果」。
如果撇開感受,孤獨,即一個人的狀態,本身其實是個中性的,也是波動性的,不是恆常的狀態,但人們透過自己的投射與解讀,在關係中產生的一些認知,比如:「我就是不會被愛」「我被邊緣化」「不會有人在乎我了」「沒有人會理解我了」….等等,因為這樣的認知而產生恐懼、焦慮,或者悲傷,而強化了孤獨狀態時的負面感受。
於是,人們常常因為孤獨感而投入某個關係中,來逃避隻身一人所帶來的負面感受。或者在原本的關係中得不到滿足,又再轉向另一段關係,以求拋開孤獨感,以獲得渴望的支持與歸屬。
然而,當關係中的他人無法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時,這個失落又再次強化原本的這份孤獨感,猶如嬰兒脫離母體安全溫暖的子宮所經歷的焦慮,是一種看不見的傷,如果沒有被及時呵護照顧下,便容易形成個體一種深深的無助感。
無法調適者,就演變成各種身心症狀與行為,反映出自己深層的恐懼與焦慮,並且讓現有的關係發展更糟。
那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己不被人際間這樣的負向孤獨感所控制呢?
當「我」能與孤獨相伴,「我們」才能在關係裡自在相愛
首先,如同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所言,我們都要學會別在關係中藉由成為別人的一部分來逃避孤獨,也不要把關係他人變成對抗孤獨的工具。
說白話點,就是每個人都要獨立成為他自己,不要太仰賴及期待關係他人會承接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接住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感受的。
尤其在我們拋出我們的感受時,對方也許也正在為他的生活焦頭爛額,卻只是努力用美好順利來掩飾不為人知的一面而已,即使是枕邊人也可能如此。
能做的是,自己的情緒,自己好好陪伴,自己的信念,自己細細檢視。在陪伴自己的過程中,是不帶評價的。那深深的孤獨與挫折感便會因為被你自己好好地看見,而重新產生破繭而出的力量。
然而,這樣一個人要完全為自己的生命與情緒負責,做自己的父母,不再依賴他人的給予及創造,其實又會再經歷孤寂感。
但你可能會想知道,如果人生必然都是要體驗孤獨的,那我們何必要有關係呢?
其實,當一個人願意給自己勇氣,勇敢承受與承認,將一部分的孤獨納入自己內在,與孤獨同在,好好陪伴內心深處這份孤寂感,就能如浴火鳳凰般的穿越它,而走向另一種人生。
作者提供/ 孤獨下的覺醒(個人日本和諧粉彩創作)
這個另一部分就是馬斯洛所提的人的其中一個本能需求:愛與歸屬。當我們深刻感受與陪伴孤獨的存在,就能真正朝向關係中的對方,真誠深刻地與對方連結,使我們放下關係中的「我」,而可以用「我與你」一起的狀態,學會了傾聽對方、同理對方,而進而帶動另一方也開始學習傾聽與理解你。
如此,關係中當下的孤獨感,才有意義!
👉預約柯宥璿諮商心理師諮商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參考文獻:存在心理治療/歐文亞隆 著/張老師文化出版
圖片取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