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對親密關係既渴望又厭惡好困擾?致性單戀者:解決從理解開始

    性單戀者對親密關係的厭惡感,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這個方式本身並沒有錯誤,只是當它的作用太強時便阻礙我們親密需求的發展與滿足,同時也可能負向影響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上一篇先介紹形成性單戀特質的可能成因,這一篇則主要介紹有性單戀特質的人,能如何協助自己的親密關係開始出現鬆動。

若我是性單戀者並為此困擾,怎麼辦?

    許多性單戀者童年可能經歷過不安全依附、被他人傷害,導致他們對人難有信任感,「厭惡感」便成為他們對他人的防衛機轉;或是個人的完美主義,致使性單戀者難以面對與接受單戀時的美好幻想與現實接觸後的落差。但請記得性單戀特質並非不好,只是我們人都會有親密的需求,此時性單戀特質便容易成為困擾來源。若你認為自己是性單戀者並為此困擾,鼓勵可以找諮商心理師談談,來增加自我了解與接納,看見自己的價值,像心理師可以協助你先了解自己與人正式交往的困難是來自哪些想法,探索這些想法源自哪些經驗,而每個經驗都有一體兩面,藉由從中來重新建構對他人或對自己的理解;與心理師的互動經驗,也能幫助你重新建構對人的認識以提升對人的安全感。

    當然,性單戀特質的困擾並非只有心理諮商能處理。以下提供日常生活中能自我幫助的四步驟: 

一、整理自己面對親密關係的感受與想法:
可以運用書寫、錄音、錄影或拍照等方式先記錄自己 經歷什麼親密行為的感受,可包含正、負向。再連結想法,可以是最初浮現以及後續延伸的。

舉例:他最近常找我說話,這讓我高興,因我想他可能對我有意思,覺得自己有魅力;同時感到不舒服、噁心,覺得他也許只是想要性愛,不是真的喜歡我;感到害怕,認為他可能只是喜歡我的外表,再多與我相處後就不喜歡我了,因為我沒什麼優點;感到討厭,他可能對其他女性也是如此。

二、針對負向感受與想法進行探索:通常我們對一個事件所產生的感受與想法會很多,想要全部同時整理相當困難,可以先從最困擾自己的感受開始,嘗試完整表達與之相關的想法,從中看看會形成什麼模式?此模式是從何而來?可能是自身經驗或受他人影響。以及看見並理解該模式的正、負向功能

舉例:對我來說最困擾的是噁心感,讓我開始對他的靠近與接觸都會很不舒服、很抗拒,覺得他很膚淺,只是看上我的外表或認為我很好得手,最終目的在於滿足自己的性需求。我想到我爸對我媽就是有性需求時才對她好生好氣,會直接摟她的腰,平常則嫌棄她只有臉可以看,這形塑我對男性的印象。一方面幫助我懂得自我保護、有身體界限;另一方面則阻礙我的親密關係發展。

三、辨識情境:練習遇到引發不適感的親密關係當下或事後,思考當事人是否真的如同過往傷害自己的人?還是只是過往的經驗跑出來搗亂?一定會出現自己設想的情況嗎?等等。同時可藉由向本人或其他人「核對」來幫助自己。

舉例:他並非我爸,他們之間不僅長相不同、個性也不盡相同。他來找我雖有時會靠蠻近的,但他不曾隨意碰我,這與我爸不同,他會尊重我的身體。我對他的噁心感,其實實際上是對我爸的......並且我也去詢問他的朋友,包含男性友人與女性友人,了解他對女性都很尊重以及交往都很認真,並非如我所想。

四、接納vs改變:無論如何要先理解自己性單戀特質的出現是有緣由的,並且是善意的緣由——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只是此功能太強了!所謂過猶不及,反而會出現另一部分的困擾。所以不是說性單戀特質不好、不該存在,而是何時能夠讓它的運作不要太強,這是我們有能力可以選擇的!只是需要時間,不可能說消失就消失。

舉例:雖然跟他相處仍有噁心感,但已經沒有如最初強烈,我知道這個感受產生的緣由以及噁心的對象原來是我爸而非他,也知道他的為人並非如我所想,自己接下來只是需要時間調適以及持續核對事實來幫助自己。

    最後,除了上述四步驟外,也鼓勵性單戀者可以嘗試給自己一些小挑戰或目標執行,成功的經驗能夠成為自我價值感的養分;持續與親友相處的正向經驗,亦能幫助自己擴展不同以往的世界觀,了解到原來不是所有人都跟過往曾傷害自己的人一樣不能相信,重建關係的安全感。以及練習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與限制,如此推己及人,便也能夠接納他人的不完美。只是這條路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抵達終點,容許自己、給自己時間,相信建立親密關係便逐漸不會再是困難。

 

圖片來源:

https://guideposts.org/angels-and-miracles/miracles/gods-grace/is-it-possible-to-feel-sympathy-pains/

 

參考資料:

市井字典,(Lithromantic)。資料檢索日期:2022年11月3日。https://www.urbandictionary.com/define.php?term=Lithromantic

石瀝新(2018)。大學生伴侶關係間的依附特質、伴侶完美主義與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年糕(2016年12月24日)。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永遠被囚禁在單相思中的性單戀者[網路文章]。擷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A0MzczMg==&mid=2653658608&idx=1&sn=8ae4ae5915e3f79f934cc80202134a1c&chksm=bd42398b8a35b09d265a911634bddf767cc13f86d3cc6182410aee47644ad3abee266efbf993&scene=21#wechat_redirect

百度百科,(性單戀)。資料檢索日期:2022年11月3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0%A7%E5%8D%95%E6%81%8B/18869386

張瑩瑩、蔡松純、孫頌賢(2022)。 在愛中苦了自己-知覺伴侶人際行為在愛情完美主義與關係滿意度關連中的中介預測效果。教育心理學報, 53(3),745-766。

維基百科,(Lithromantic)。資料檢索日期:2022年11月3日。https://zh.wikipedia.org/zh-hk/%E6%80%A7%E5%96%AE%E6%88%80#cite_note-1

劉文君、劉靜、沈旭(2018)。關於對 Lithromantic (性單戀) 的研究。青春歲月,15。

Decker, J. S. (2015). The Invisible Orient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Asexuality Next Generation Indie Book Awards Winner in LGBT. Simon and Sch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