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1
從家庭創傷中釋放:是看見傷害我的家人,也曾是受傷的孩子
你是否曾經想過: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和成長歷程中的點點滴滴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不可否認的,原生家庭與成長經驗,對我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家庭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最初受傷的地方
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家庭星座」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觀點。家庭結構有如銀河系的星座,而家庭成員就如同構成星座的星星們,星星之間呈現不同的排列位置,且會彼此互動和影響,交織出家庭獨特的樣貌。
出生序是構成家庭星座的其中一個因子,除此之外,家庭氛圍、手足關係、主要教養者的態度等等,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不僅阿德勒探討出生序對個人特質的形塑,其他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變項,嘗試更完整、細緻地了解出生序。例如:手足的數量、性別和相對年齡,搭配出來的幾種組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林琬淳譯,2011/2019)。
這些關於出生序的人格敘述雖然大致可靠,卻沒有人會完全符合敘述,因為家庭有太多複雜的變項都會影響性格的形成。甚至,當我們把視角放得更遠更廣時,會發現在家庭之外,還有更大的社會系統透過各樣的層面在影響著家庭系統和個人,例如:文化民情、經濟發展、政治局勢、天災……。
舉例而言,一個烏克蘭的家庭,在戰爭爆發之後,男主人被徵召上戰場,原本身為家庭主婦的女主人必須扛起全家的生計,家中的長子頓時成為這個家唯一的男性。雖然他可能只是青少年,角色責任的轉換、外在環境的改變,都會迫使他提早面對現實的壓力,並且影響著他的個性、想法、價值觀等面向。
看見社會系統如何影響家庭的運作,幫助我們對家庭系統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也看見身處當中的個人如何受到外在價值的薰陶甚至是禁錮,被無形的他者,抑或是服膺這些信念的自己,加諸了某些期許、標準和角色責任。
許多人在接觸心理學的過程裡,很自然地會去回顧和檢討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時候,越是多學到了些什麼,彷彿就看到越多自己在成長歷程裡受過的傷、看到越多原生家庭裡的不完美和那些令人失望的地方。
失望、委屈和受傷的情緒,轉為心裡的怨懟和憤怒。一不留神就化成了對家人的指責,也讓自己坐實了受害者的位置,限制了彼此關係的可能發展。
試圖為以前的自己發聲,渴望討一個公道、道歉或是一個安慰和理解,這些意圖和期待沒有不對。能夠長出這樣的力量和思維,代表你不再只是過去的你,在面對家庭關係這個課題上,你又往前了一步。
只是,在指責和控訴之餘,我們是不是也能允許自己有一個機會去轉換視角,看看那些不完美、讓人失望的家人,他們又是怎麼成為你印象中的他們?他們處在什麼樣的景況裡?
從過往傷痛中釋懷:原來傷害我的家人,也曾是受傷的孩子
如果你願意嘗試,不妨試著選一個家人作為主角,以他為中心,寫寫看他的故事。或許,你會在蒐集資訊的過程中,知悉一些你從未聽聞的過去,彷彿多拾獲了好幾片拼圖一般,對這位家人拼湊出更豐富的樣貌;這一面說不定會令你感到有些陌生、新奇,甚至是不可思議。有了這一位家人的故事作為基礎,意味著你對自己也增加了更多的背景知識。接下來,你可以嘗試寫下以你自己為主角的故事,看看有哪些發現或體悟。你也可以將你與這位家人的故事比對看看,二者之間有哪些相異和相同之處。
常見的例子是,有許多人即使努力和優秀,卻總是得不到父母的肯定。這樣的失落很可能促使他們不斷地鞭策自己、追求完美,試圖讓其他人滿意;或者,他們呈現出來的模樣是退縮、膽怯、缺乏自信。不論是哪一種樣貌,核心的內在信念都是「我覺得自己不夠好」。直到某一天,當這群人回首檢視自己的成長歷程,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父母也曾經是一個飽受忽視,甚至被言語傷害的孩子,他們成為父母後,無意間複製了祖父母當年的價值觀和行為。若是沒有覺察與改變,這樣的傷害往往就這麼不褪流行地代代傳遞下去。
書寫原生家庭故事的用意,是為了增進我們的洞察和理解。理解能幫助我們重新看待這個人,重新理解他的觀點和行為,知道他為何如此。有時候光是這樣,就能夠使我們釋懷:
「原來他不是故意的,因為以前他的父母也是這樣對待他」
「原來不是我不夠好,而是他不知道也不習慣該怎麼肯定人」
了解對方,不代表你就必須要接受他或是認同他,不代表你在關係裡受的傷從此就一筆勾銷、雲淡風輕,也不需要勉強自己在了解之後立刻走向和解或原諒。療癒傷害,需要時間;關係的修復,是一種選擇,需要雙方付出心力去經營。
然而,帶著好奇心去理解和探詢家人的過去,卻可以開啟我們的眼光,重新思考不同的可能性。
獨「家」報導:傾聽你家的故事,你可以這樣做
人——他的原生家庭有哪些人?他和家人的關係如何?他在原生家庭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生命中還有哪些人對他的影響深遠?他的性別/種族/出生序如何影響他的自我認同以及與他人之間的互動?
事——他在成長過程經歷過哪些重大的事件(不拘社會層面、家庭層面或個人層面)?這些事對他的影響又是什麼?
時——他成長的背景是什麼樣的年代?如何形容當時的社會氛圍?他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有哪些轉變?這些轉變是怎麼發生的?
地——他成長於什麼樣的地方?描述一下那裡的環境、風氣和居民。原生家庭與當地鄰里的關係如何?是否曾經搬遷?
物——他的原生家庭處於什麼樣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這是否影響了他對金錢、工作、生活、分享等等的價值觀?他是如何選擇職業的?什麼是他最渴望擁有的東西?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參考資料:
Richardson, R.W.(2019)。原生家庭療法——七個步驟,解開關係束縛,做出改變,重建更成熟的情感對應方式(林琬淳譯;4版)。大雁文化。(原著出版於 2011年)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