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給父母的教養心理學│衝動性與延遲滿足

    當出現你最喜歡吃的草莓蛋糕時,你會第一口先吃掉最愛的草莓還是將它留在最後一口吃呢?2001年由日劇「蛋糕上的草莓」掀起了一股趣味心理測驗潮,由吃草莓的先後順序,決定測驗者是一個衝動或是能夠延遲滿足的人格特質。

 

 衝動性是動物本能,但延遲滿足的能力需要靠後天才能發展出來。在心理學的研究上,談到兩者,人們往往會第一個想到Walter Mischel博士在史丹佛大學於1960年代對幼兒所進行的棉花糖實驗,其追蹤長達10年以上的結果,研究發現這個實驗能夠預測孩子未來的學業表現、人際互動、適應力等等的發展,也就是當初可以克制自己的衝動,能透過「等待」來延遲滿足最後得到更多棉花糖的孩子,其後的成就表現或社會關係的發展都比較成功。

 

    延遲滿足的能力其實進一步影響自制力的發展,在大腦科學中,自制力與前額葉的發展息息相關,但人並非生下來前額葉就有發展,要隨著年紀配合家庭教養與環境以及個體的成熟度,扮演煞車系統的前額葉才會慢慢成熟,若是一個人的前額葉皮質發展不成熟,則直接影響到他的衝動控制。但,最早可以訓練孩子有延遲滿足的能力是什麼時期呢?大人可以從孩子進入幼兒階段開始訓練。

 

   許多來找我做教養諮詢的家長,最頭痛的前三名問題裡一定有「小孩無法控制衝動,想要就要否則就會發脾氣,甚至當場滾來滾去」,幼兒的確因為控制情緒的前額葉才剛萌芽發展,因此衝動性高,但家長可以透過接納與規矩的設定來協助。如果幼兒因一時的需求無法滿足而哭鬧,家長可以「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孩子無理的衝動行為,再輔以帶離現場轉移注意力,待孩子情緒較冷靜後,再重申約定。例如:我在孩子小時候要出門前,會先約定要買東西必須「預約」,也就是當次出門看到什麼喜歡的東西,他可以回來跟我說,我們下次買。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延遲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透過清楚地約定幫助孩子理解規矩。以上是大人美好的幻想;事實上,孩子一上街後看見目不暇給的商品後,不是每次都能等到下一次,有時候孩子也會上演「我要!我就是現在馬上要」的哭鬧戲碼,在這樣的時候,我會注意自己的力道更溫柔地(此時若是不小心用力,容易讓孩子誤會你在懲罰他)或抱或牽,儘速將他帶離現場,抱著他直到孩子冷靜下來,很清楚的重複「要預約喔」,再繼續下面的行程或回家。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就需要再加上理性的討論,幫助前額葉(理性與延宕能力)和杏仁核(衝動)之間創造空間。我的女兒從幼兒階段就非常喜歡扭蛋,看到扭蛋機台總是不自覺被吸引駐足觀望甚至要求想要。我的處理方法並非只是二分的「扭」或「不扭」,在她小的時候就先設下清楚的規則--想要什麼東西都採用預約制,幫助她遵守與清楚大人的界限,避免孩子當場失控。再大一點時,便在她想要扭蛋的時候與其討論,透過對話與討論的過程,幫助孩子決定她的行為—扭扭蛋,而扭扭蛋的的目的又是什麼?以及扭蛋後必須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我總是在她申請要扭扭蛋時跟她討論:她是否有更想要的東西?這次花掉的這些點數要再花多少的好行為才能收集到?若是經過討論孩子仍想扭扭蛋,我絕不囉唆(很多家長會一邊帶小孩去一邊碎念,這樣很容易進一步造成親子衝突)地帶她去(此舉可以幫助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若是討論完她決定這次不扭,將點數存起來換不同的玩具,我也不會大肆讚美她,因為我希望孩子的自制力是真的由自己的力量長出,而非只仰賴想要取悅大人而已。慢慢地,我發現隨著孩子的年紀愈來愈大,她的前額葉在適當的訓練下,也愈來愈能夠延宕與等待。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Celeste Kidd博士發展了棉花糖的後續實驗,實驗發現若大人說到做到守信用,孩子就比較能因為相信「此刻的忍耐可以換得更好的將來」而發展出自制力,因此大人的承諾兌現與否,對孩子自制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孩子的教養中,說到做到不僅對孩子有正向的示範作用,更能幫助孩子發展出自我克制的能力。

 

   因此,若大人要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與自制的能力,請把握:

  1. 說到做到,「盡量」每一次都兌現對孩子的承諾。相信看到這裡你可能又不免擔心,有時候事情不一定都能非常順利的兌現承諾啊,例如:有一年的年假,我和孩子興沖沖地開車到機場,接了從北京回來的爸比之後一起去旅行。但當天車子竟在離家沒多遠的高架橋上冒起黑煙,為了安全起見,我選擇了請拖吊車將車子拖回住家附近的修車廠,想當然不僅沒接到爸比,這趟孩子們期待的農場旅行也泡湯了…在無法兌現帶孩子們去餵小動物承諾的我,回家之後不但認真跟孩子說明旅行取消的原委,也很正式地道歉。當時就讀國小的兒子先來拍拍我跟我說:「媽咪,沒關係啦!妳又不是故意的,車子壞掉也沒辦法啊。」接著讀幼兒園的女兒也來抱住我,表達對我的原諒與安慰。我從這次經驗發現,如果平常大人總是說到做到,偶爾因意外而無法兌現承諾時,就算是幼兒也會體諒的。
  2. 請做孩子的模範。大人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自己必須先成為那個樣子。從大腦科學研究發現,模仿是一種內隱性的學習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深遠。

 

此外,因為發展的關係,青少年很容易因為賀爾蒙的大量分泌造成衝動行為,在這個階段衝動和延遲滿足不一定有直接相關。若要降低青春期孩子的衝動性,除了上述兩方法之外,大人還需要不預設立場地充分聆聽孩子。藉由這樣,孩子有機會透過完整的敘說,整理自己的想法,進而得到大人的接納。此舉不但緩和了衝動的杏仁核,也幫助孩子回到理性,但由於青少年的腦尚在「施工」中,因此,大人必須帶領他透過「行為」、「目的」與「代價」間的檢核,協助青少年有進一步的思考,開始為自己的行為作最好的選擇,進而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自然可以減少衝動行為,同時也對負責理性、自控力的煞車系統的前額葉發展有助益。

 

 一個平衡的成人,是在衝動性與延遲滿足中間找到更多的覺察,透過覺察來檢核自己對自我的滿意與否,同時也需要增加更多彈性的自我練習階段。若你總是衝動,要先學會觀察自己以及接納自己的衝動,刻意練習和自己的衝動在一起,而不讓衝動控制自己。像是很衝動購物的人,每次購物前要先做清單的規劃,面對自己的清單項目或是清單之外的物品很想擁有時,則必須問自己以下問句:「我為什麼想要擁有它」?「擁有它給我帶來什麼好處」以及為了「擁有它我必須付出哪些代價」;反之若總是延遲自己需求的人,不妨試試偶爾先享受。

 

 回到最初的問句,你都先吃草莓還是留最後吃呢? 其實,只要是經過思考利弊得失來做為決策,無論先吃或後吃草莓,都各有好處,更有甚者,也可以刻意練習與平時習慣相反的行為,讓自己增加彈性與自信。

 

原載於張老師月刊538期2022年10月http://www.lppc.com.tw/

 

 

👉預約陳意文 心理師諮商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