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面對受創者,你也可以當對方的心理OK繃」心理創傷急救,關鍵在於傾聽、同理與接納

心理受創主要分為身體的傷和心理的傷兩種。常見的成因有事故、災害、身體侵害、失落等,造成急性(短期)、慢性(長期)、複雜性的心理創傷。

 

面對心理受創者,與面對身體受創者會有一些相似和相異之處,過往所學的緊急救護技巧可以派得上用場,再加上合宜的對話,我們都可以成為別人的心理OK繃。

 

面對受創者:成為他人心理OK繃的心理急救技巧

根據WHO提供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四步驟,準備、觀察、傾聽、聯繫,即使非心理專業人員,在面對創傷者,你也能在第一時間成為別人的心理ok繃。以下有幾個原則提供給您參考:

 

  • 準備:瞭解危機事件、盤點可用資源。
  • 觀察:確保環境安全、協助的優先順序。
  • 傾聽:說明來意,詢問需求與擔憂。關懷且尊重的傾聽、安撫。
  • 聯繫:必要時協助連繫其他資源,陪伴等候時,提供正確訊息。

   

心理急救過後,若出現悲傷、低落、氣憤、害怕等情緒,都是可以理解的反應。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建議面對受創者,身邊的人首重傾聽,真誠表達同理心,展現坦白、接納與開放的態度,像是:

  • 「允許」自己與他人表達情緒
  • 「放慢」給建議
  • 「陪伴」更勝於語言
  • 「轉移」注意力
  • 「活動」與親友連結,身心的支持與同在。

 

當心理受創者透露消極的話語、情緒不穩、思考混亂、行為異常、創傷畫面的閃回、失神(解離反應),身邊人做為心理OK繃,請記得給予對方合宜的情感支持,能夠減低傷痛、增加希望感。

 

復原之路或許漫長,如果心理受創者仍持續有痛苦、悲傷、恐懼、失眠、焦慮、憂鬱等症狀超過一個月,考慮因創傷引發創傷後壓力症或其他身心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建議應儘速接受精神或心理相關治療,避免讓症狀影響到正常的生活。

 

👉預約黃瀞瑤 心理師諮商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