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1
新課綱學測個人申請生涯選擇實戰
對未來方向不是很清楚這樣正常嗎?
高中升大學是生涯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高中三年的探索中若能了解自己興趣、能力與夢想,有清楚明確方向的人,校系選擇相較單純,但也有很多人對未來未必這麼明確,先不需過度緊張擔憂,生涯發展的這個階段本來就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加上未來世界對跨域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或許你的不確定性,就是因為有著跨領域基因之故,所以可以先嘗試找到一個大方向,之後再透過學程、輔系、雙修、實習、研究所進修…等方式,也能成功打造屬於自己的職涯檔案。
志願大方向在哪裡?
大方向的選擇上,建議以興趣、性向為參照標的,大多數的學校都會團體施測這兩個測驗,並有輔導老師解測。性向測驗比較像是天生具備的能力,如許多學校常做的「新編多元性向測驗」的機械、空間、語文、數字、圖形推理能力…;興趣則比較是個人喜歡做什麼,可從在學校做過的興趣量表獲知興趣代碼(或使用104生涯興趣測驗),建議先從有興趣的科系輸入何倫碼去找(如:collego的探索興趣類型找學群學類),並配合發揮到自己能力的科系,就可初步形成選擇的大方向科系。
接下來,我們就學測個人申請志願選填,分三個階段12個重點的提醒,提供給同學和家長們參考(以下資訊與案例均以111年學測為基礎的彙整)。
- 學測六志願選填階段
- 興趣+性向+學測優勢科目組合:1夢幻2保底原則
先了解興趣與性向能力,依照自己喜歡的科系進行篩選,若興趣平平或沒有特別喜好科系,可以透過學測成績較好的科目組合搭配對性向的了解,把握1夢幻2保底原則來進行志願選擇(或若抱著沒上可接受參加分科測驗的話,就多增加夢幻校系)。先以一家落點分析為主,羅列出通過機率高中低的校系,再透過多家落點分析(如www.com.tw、104落點分析、甄戰…等)來回比對篩選出有利的校系,用excel來整理這些資料是不錯的方式,如把104落點分析中看到自己初步符合的校系貼到excel,可保留校系連結格式,方便追蹤該校系官網一二階相關重要訊息。
- 一、二階一起考量以增加錄取機率
不要只看一階的篩選標準,因各系的甄試人數基本上是招生名額的3倍,成績篩選上會較為寬鬆,別以為能上一階就好,須一起看二階甄選採計方式(含學測成績、審查資料、面試所佔比例以及同分時參酌的順序)是否也能符合,如二階參採科目與權重對自己有利、或審查資料是自己有把握的,也更能增加錄取機率。
- 了解各校系歷年錄取狀況很重要!!!
校系選擇上可多留意哪些校系的備取名額多,善用網路上資料回看目標科系前幾年錄取的狀況(如www.com.tw回查的歷年資料最多),即使備取都有很大希望能上,因國立大學機械、資工、電機,有的都備取到100甚至200名,能爭取到備取或許美夢就能成真。
- 喜歡的校系只看書審要放上去嗎?
若在校成績不怎樣,碰到二階只看書審的校系也別放棄,找到自己喜歡的校系,再看看近幾年的備取狀況(各系分發最低標準)如何,若前幾年備取到很多名額,或許也可以列入夢幻名單!(見前述了解各校系歷年錄取狀況)
- 別忘了解各校系畢業出路!
從職涯角度而言,了解科系與未來就業之間的關聯是很重要的事情,包括畢業後較常從事的職務、產業與薪資狀況,以較為全方位的角度來看所選擇的科系,也能有助於投入學習。104升學就業地圖大數據資料所累積的樣本最多,各科系畢業後出路很值得師長同學們參考。
- 學習歷程最後準備階段
- 從生命經驗中找到你的優勢
學習歷程自述與多元活動綜整,除統整在科目學習與其他多元學習上的經歷外,建議透過生命經驗的回溯,深化對自我的認識,將自己的優勢VIP(Value價值觀、Interest興趣、Personality性格特質等軟實力)與性向能力(硬實力)呈現出來(可參考104學習歷程),讓教授不管從數據面(如性向與興趣測驗結果)或內容上,都清楚知道你與該科系有一定程度的關聯。
- 參照各校系官網公布的準備重點
各校系通常會公布其選才理念尺規、書面審查與面試準備重點,請務必要到各校系官網下載相關公告檔案,並依照其重視的標準與方向,將自己的優勢或學習歷程相關性做彙整,告訴教授「我就是你們要的人!」
- 轉組有機會上喜歡的校系嗎?
人生本來就是一連串的探索過程,更何況是高中階段,三類轉一類,二類轉三類,不用過於擔心自己學習歷程沒有連貫,只要能說出自己的動機理由,並實際做好準備功課,也有機會上自己喜歡的校系。
- 在校成績不好是否沒指望上喜歡校系?
就算在校成績不怎樣,但透過學測優勢成績組合 + 學習歷程檔案(至少兩個有興趣或深度的報告或心得)+ 認真準備面試,仍有機會上國立或喜歡的校系(見前述了解各校系歷年錄取狀況)。
- 面試階段
- 面試有助於增進自我成長
有機會參加二階面試建議可以試試,每一場面試都是學習,一方面增加自己對該校系的認識,也可以透過觀摩其他同學的表現而進一步學習成長,所獲得的比筆試還多也更為豐富。(若有家人陪伴,家人可從自我優勢出發鼓勵考生)
- 別讓「感覺他人都好厲害」影響了你的表現
面試保持自信、謙卑、務實的態度,掌握對自己的認識(價值觀、興趣、特質、能力),即使認為他人表現很好也不用擔心,教授看的不只是實作也看軟實力,何況太優秀的人也不一定會來該系報到,只要跟自己比,展現自我特質就好,「你未必出類拔萃,但絕對與眾不同」,教授們都保證他們心胸與眼界是寬廣的,只管展現出你自己!
- 掌握各校系面試時間的彈性做法以利志願安排
面試各校系有規定的時間,有些先繳完甄試費用後馬上可在網路上選擇自己想要的時段,這部分若規劃到外縣市就讀的學校,就得要搶自己想要的時間,因為每個時段名額有限;另外,也有許多校系還蠻有彈性的,學生或家長可主動打電話告知希望安排的時段,通常也都有機會安排進去。
最後,還是要提醒同學與家長們,不論繁星、學測、分科測驗都只是人生的一場競試而已,人生不是短跑比賽,事前努力盡力準備,事後學習接納與放下,才能讓我們好好善待自己聽到內在深層的聲音,因為影響未來比較深遠的,反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什麼對自己才是重要、有意義的?不要讓自己的聲音被淹沒在充滿評價與比較的世界裡,人生價值觀遠比學歷好不好更值得去探索,隨著上大學後展開社團、人際、感情、讀書、打工、實習…等的體驗與學習,逐步認識與發展自我,價值觀是握在手上的羅盤,瞭解自己是誰,想要去哪裡,掌握外在世界的變遷,才能走出自己幸福快樂的生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