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害羞內向到無法應對一般的社交?認識社交焦慮症

你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嗎?在重要會議、派對、婚禮聚會時,細心裝扮準備,希望在同事、主管或是久未見面的同學朋友面前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這種社交情境本身就可能為人們帶來程度不一的焦慮感,這樣的焦慮感也有助於人們謹言慎行,避免造次,但是如果是時時擔心自己表現不好、話題無趣、不受歡迎,缺乏與人平等互動的信心,甚至情況嚴重到影響了生活、工作或就學,也許就該向專業人員求助,因為你很有可能是生病了。

社交焦慮症又稱為社會焦慮症、社交恐懼症,屬於焦慮症的一種,與憂鬱症、藥物濫用同為現代三大盛行率最高的精神疾病,哈佛大學的學者Kessler2003年的研究發現,社交焦慮症的終生盛行率(一生至少罹患一次的比率)介於7%至13%之間(男性大約10%,女性大約15%)。社交焦慮症與內向最大的差別在於,社交焦慮症患者會對自身產生負面評價,因為人際關係長期的挫敗而影響到個人的自信心、自我表達能力,進而產生就業與成家問題,也因此社交焦慮症常同時有著憂鬱症、自我傷害或其他精神疾病的診斷。

 

究竟社交焦慮症的成因是什麼?在生理與遺傳觀點來看,患者的海馬迴區較為敏感,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社交情境的影響,如臉紅、嘴角發抖、心跳加速、冒汗等反應,而這樣的生理反應加重當事人的焦慮。從社會或心理學觀點來看,父母的養育方式、人格特質和家庭環境、同儕互動,都可能讓人在心中留下負面陰影,日後在某些壓力事件中爆發成為社交焦慮症。

 

值得一提的是,社交焦慮症者並非真的社交表現不好,Cartwright-Hatton等人於2003年開始一系列研究發現,高社交焦慮者並不一定有較差的社交表現,社交焦慮孩童「相信」自己的社交表現十分負向,但旁人並無法明顯區辨出兩組孩童的表現。就算是這樣,社交焦慮症者仍會將幾乎所有的心力消耗在應對人際關係這件事情上,形成無止盡的內耗。

 

藥物治療主要是降低社交焦慮者的焦慮、失眠的情況,而心理諮商能為社交焦慮症者做些什麼呢?

 

「認知行為治療」是效果良好的方式,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練習,透過正念練習、內在自我暗示、社交技巧的練習等,逐漸改善讓長期因為挫折產生的緊張放鬆、更加的自信和自我認同。此外「關係取向心理治療」和「情緒焦點治療」也有研究支持,從社交焦慮症者的內在出發,看清造成自己在他人面前綁手綁腳的原因,重新梳理經驗,發展新的關係經驗。不論是練習還是探索,都有良好的效果,也值得積極投入。

 

正如文章中說過的,許多人一生中都可能發生社交焦慮的情形,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克服恐懼尋求專業協助,讓自己走出社交焦慮,回到群體,更自在的在生活中與他人交流。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