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如何更自在地做自己?自我覺察的重要

      一個人,該不該在乎別人的看法?太在乎了活不出自己,太不在乎進不了團體,如何尋找適當的平衡點,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擁有身心靈的平衡,不管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上,都是現代人的大挑戰。
 

      許多時候,我們達不到心中所設定目標的原因,不是受限於我們的能力,而是受限我們的慣性。他人的建議往往讓我們很難接受,真正能促使我們改變的,要靠「自我覺察」。到底什麼是「自我覺察」?自我覺察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關聯?有什麼影響?
 

      所謂的「覺察」,就是發現本來就存在的東西,而不是發現新的東西。而「自我覺察」的簡單來說,便是重新認識自己,特別是認識自己有哪些慣性?人們在成長過程中都養成了一些慣性行為,在面對壓力時總是會不假思索、一再重複地出現某些慣性行為。我們需要去瞭解這些慣性是如何養成的?以及這些慣性對我們產生哪些影響。
 

      換句話說,當我們了解自我覺察的概念、學會自我覺察的方法,就能夠看清楚自己受那些慣性所影響,打開盲點,讓自己能夠朝心理的目標前進。如何提升我們覺察的能力呢?包含:接納所有情緒,體認僵化的觀點對我們所產生的限制,覺察與生俱來的渴望,放下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
 

      我們從覺察自己、接納自己為起點,接納舊有的模式而從中擴展並發揮新的功能,進而發現新的可能性與新的選擇。覺察自己需要從瞭解自己的情緒、轉化情緒開始,以下整理給大家「面對情緒」以及「接受情緒」,幫助我們能夠敏感地覺察情緒的變化。

 

 ● 面對它: 不將情緒視為毒蛇猛獸,也不將情緒區分好的壞的,反而將情緒視為一個能幫助我們找到方向的信使。它指引我們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行動,因此不管他帶來什麼訊息,都要先面對它、聽見它。相信情緒是好的,而 透過進一步給它一個名字,也就是說最初能如實反映我們情緒狀態的形容 詞,承認它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感受情緒。         

 

 ● 接受它: 解讀情緒想傳達給我們的訊息,以及對我們所應採取的行動指引。解讀的方法是問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得到的答案就是我們的「觀點」,接著再問問自己:「當我有了這些情緒和觀點後,接下來我想做什麼?」得到的答案就是我們的「期待」。不一定是全然接納這些情緒,而是試著與之相處看看,當我們面對情緒的方式不同,或許能夠增加心理的彈性。

 

      當我們有情緒時,面對它、接受它可以讓我們的情緒處於「來來去去」的健康狀態,也就能夠更進一步地覺察自己,為自己做出更多更適當的抉擇,更能夠去接納自己、對自己負責任,便能真誠一致,從而更自在地做自己。
 

參考文獻:
Virginia Satir(2001)薩提爾治療實錄─逐步示範與解析
陳茂雄(2020)-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
圖片來源:
https://www.pexels.com/zh-tw/search/%E5%A4%A7%E8%B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