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從接納與承諾中找回自己
以下的想法,你是否曾出現過:
「我覺得我好爛,什麼事都做不好」
「我上台的時候超緊張,別人一定都覺得我很笨」
「怎麼連這個都不會,我真的能力很差」
「我不是一個好爸爸/媽媽/情人/孩子…」
每當自己的各種思緒閃過,是不是真的覺得自己如自己所想像的樣貌,如果你選擇相信了自己的想法,結果怎麼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多多少少都出現過負面的想法及自我的評價,心中千絲萬縷的念頭像是流星雨一般,劃過我們腦中的宇宙天際,而當你不小心抓住了它(即是某個念頭),並且相信它的存在對自己是重要的,接下來就很有可能對自己造成影響,不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例如,常常有人認為自己是「不善於交際的人」、「不喜歡和人交談」,如此的認為自己,很有可能使人會越來越忽視與他人之間的交流及連結,避免有關任何的社交場域及活動,因為只要看見人群,就會想到「我是個不會社交的人」。若在這樣的情況下,認為自己不用成為擅長社交的人,並不會因此而感到困擾,但往往有些人會深陷其中,常常因此困擾和焦慮,這其實是當我們重視自己某些價值觀時會發生的,例如,「我想要擁有好的人際關係」,而困擾就會自然發生,然而,你並不用費力去糾正或是修改自己的想法,引喻一位智者的話,讓我們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是如何:
「你並非只有一個自我,
你可以用一個名字稱呼自己,但也可以用一萬個名字稱呼自己,
哪個名字是真實的你?全都不是。」
Deepak Chopra < Buddha: A Story of Enlighten >
在承諾與接納的歷程中,要減輕困擾的想法,接納自己的想法作為重要的第一步,我們以不帶評價的方式接受自己一切的想法,包括好的及不好的。試著以「想法不完全等於自己」的概念,去看著它,而不只是經由想法去看這個世界。倘若總是認為自己不會社交,這樣的想法很有可能反而在社交場域中成為自己的阻礙。了解「自我評價」這東西,它看似具體的障礙物,其實就只像走在崎嶇的道路上,所遇見的大大小小的石頭罷了,我們知道它存在,但僅僅只需跨過它就好。
我們可以把諸多的焦慮、困擾及評價的想法,將之「具體化」,主要的目的是讓我們能夠將自己的困擾想法看成實體,而不是用這些想法去看外在世界。具體來說,不仿試試,想想哪些情境可能會引發自己的負面想法及感受,將其內容寫在小卡上(例如:「我好爛」「我好笨」「我很沒自信」等),另一方面,也可嘗試釐清自己的價值觀為何(例如:「我想要成為有能力的人」「我想要自己是有自信的」等),具體地看見自己的價值觀及負面想法後,可嘗試承諾行動,即是做出與價值觀ㄧ致的行為,思索自己能夠願意做些什麼去實踐有價值且有意義的生活。這樣的體驗過程,重要的是讓自己有思考的空間,去看見自己的想法並知曉自己不等同於那些想法,即使過程中,負面想法及自我評價的聲音可能會爭先恐後的互相爭執,但我們可以學著不執著去改變它,自然而然體會到內心的掙扎不再拉扯,也能夠有機會活出較彈性及真實的自我。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