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8
有時候,你也可以不必做個 「好父母」
【有時候,你也可以不必做個 「好父母」】
.
「媽寶」「爸寶」這兩個詞,最近因為新聞事件不斷出現在媒體中又再次火熱。當一個成人被認為是媽寶、爸寶時,是該檢討他(她)自身承擔責任、獨立自主的能力,然而,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去看是誰塑造了這樣的媽寶、爸寶?無可否認的,往往也就是我們眾人世俗眼光中,具有「好媽媽」「好爸爸」形象的「好父母」。
思考一下,所謂當個好父母,這個「好」,定義何在?
是傾全力給予孩子物質上、喜好上、人際上最好的條件與環境,而且對孩子生活圈每一細項都瞭若指掌,盡可能保護與掌控,顯示你對他(她)的關心與在乎?還是接收所有專家的建議,不要打罵小孩,對孩子絕對不能生氣,每件事都要去同理孩子,傾聽孩子,以孩子為中心,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與空間,不斷用愛用耐心,花很多時間跟他們好好說理?
然而,你是否在期許自己如此地當個好媽媽、好爸爸後,最後卻反而變成管不住孩子而對孩子情緒發飆?你不斷的同理,講求民主,卻看不到孩子對你的同理而感到憤怒與無奈,導致親子關係更雞飛狗跳,自己筋疲力盡?然後又看到發脾氣的自己,看到被自己飆罵後的孩子瑟瑟發抖及無辜眼神,感到愧疚襲心,責怪自己成不了好父母,討厭自己的樣子?
★★做個民主威權型的父母★★
所謂真正的好父母,是民主威權型的,是可給也能收的。在孩子鬧情緒的行為下,看懂孩子的需求後,能夠果斷堅定且溫和地跟孩子設立界限,不與之妥協,讓孩子從他的行為中,學習承擔後果,從中建立對自己與對他人的責任感。父母的身分就是父母,身為父母的你,永遠不可能改變身分變成孩子的同儕朋友,請記得是先有你才有孩子,家庭系統上你的位置永遠在孩子的上層,而非孩子凌駕在你之上。但你可以用朋友的理智尊重的態度跟孩子溝通,給予選擇,佐以父母以身作則,前後一致的威信,為孩子設立行為準則,才能幫孩子培養對人事物有為有守的態度。到孩子長大成人後,看到你們塑立的模範,才能在律己與待人上都有分寸與真正的承擔。
★★有界限的同理★★
傾聽理解仍是必須的,但真正的理解背後是有一條線的,這條線是讓自己能有距離的觀察孩子,不被孩子的情緒所牽引,也能夠阻止孩子得寸進尺的予取予求。有界限的同理,才能夠看到孩子當下行為真正的需求與渴望,也不會讓自己陷入急於要幫孩子解決問題的泥沼而爆發情緒。更重要的是,孩子不會因為你的堅定不妥協而覺得父母不愛他,反而,他們可以從這樣的態度中,學習到人與人的界限與尊重,進而將這份能力從家庭擴展到學校及其他生活圈裡。
★★做個及格父母就好★★
親職角色,是需要白臉黑臉的交替,而父母雙方更要做到一致性的白臉或一致性的黑臉,才能讓孩子發展健全的自我認同。請別要求自己要做到100分的父母,唯有及格的父母,才能給自己更多空間的喘息與進步,也給孩子有更多空間學習自立。愛,非單一直線非微觀的,它是多元的宏觀的,沒有一種愛的樣貌可以絕對評斷標準父母的樣子。成為父母,是一生不斷學習、覺察、反思、修正的循環歷程,所以請別為自己偶而的失控而不斷自責苛刻自己,該檢視的應是身為父母的你,在失控下的對孩子的期待與對自己的期待,有無含帶著社會的比較與自身的議題(包括原生家庭與夫妻關係),才能避免情緒戲碼不斷重複上演。
★★檢視自己對親職角色的期待與背景★★
如果你堅持要做個很好的父母,就必須要檢視自己這個信念是否受到過往成長歷程的影響了。不管你的原生父母,在你的眼中是好還是不好,如果能夠放下因童年經驗而形成的對自己的要求與期待,只是單純專注在孩子的行為,你才有可能跟孩子連結,看到孩子當下真正的行為問題去冷靜處理,而非帶著自己的議題,導致情緒介入了你辛苦維護的親子關係。
★★顧好自己才是良好親子關係的穩定基石★★
最後我要說的是,教養,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身為父母的你,唯有先把自己照顧好,別因為孩子而失去了自己,多給自己紓壓的空間,並適度放下你想要控制的事情,到最後,你會發現,教養,你也可以自在的游刃有餘。
圖說:個人日本和諧粉彩創作:保護圈下壯大的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