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疫情下化不開的孤寂:父母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覺不到

疫情下化不開的孤寂:父母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覺不到

 

疫情,讓大家只能盡量待在家的現象,讓有一些家庭在這個特殊時刻,因為朝夕相處,充滿了孤獨或緊繃感。獨居者,並不等同會寂寞感上身,但群居者,卻在看似親密無距離的環境中,充滿了距離,孤寂襲心,尤其跟自己的父母。

 

每次諮商時,當事人求助的議題,深度討論後往往跟原生家庭的成長歷程脫離不了關係。即使有些事業有成,外表亮麗,看似樂觀開朗者,內在都有著不為人知莫名的孤寂與空虛,面對眾人的質疑:「你是人生勝利組耶!有房有車有家庭有能力,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看看別人啊!你想太多了!」更擴大內心不被理解的黑洞,這種安慰變成一種指控,指控自己的不知足。

 

記得吳宗憲先生曾在節目上聲稱憂鬱症患者就是不知足而引來的撻伐,凸顯了人常常會對個體問題過度主觀的概括現象,忽略了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所形成的因素外,更忽視了每個血肉之軀仰賴生存的情感連結。動物在求溫飽後,都喜歡倚偎在父母的身旁尋求情感的交流,更遑論人類。失去情感連結,心靈就如浮萍飄盪,對這世界、他人及自我的解讀,也深受影響而父母,就是我們最初也極重要的情感連結提供者。從兒時至今,你可以審視自己的成長歷程,你是否有以下感受:

.

 

※ 父母提供我吃穿讓我溫飽,但總覺得他們離我很遠。

※ 好想好想得到父母的肯定或讚美,但卻常落得失望。

※ 不管我再怎麼努力,獲得很好成就,父母總覺得不夠,潑我冷水。

※ 父母關心我賺多少錢或關心錢夠不夠用,但從沒關心我內在感受。

※ 父母只在乎發洩他們自己的情緒,卻總是漠視我的感覺。

※ 父母總認為他們是對的,總是很主觀,難以溝通。

※ 很多事我不會找父母談,父母常是最後一個知道我的事。

※ 我必須要迎合父母,變成他們喜歡的人,才能獲得他們的喜愛。

※ 明明自己有能力,但心底總是冒出一個聲音來否定自己。

※ 明明擁有了一切,為何我還是覺得世界之大,唯我孤獨。

.

 

美國心理學家也是暢銷作家琳賽‧吉普森博士將具有以上狀況的人,稱之為「假性孤兒」。明明看起來父母是負責地照顧我們起居,我們卻感受不到他們的愛;明明父母健在,我們卻瀰漫著飄零的失根感,沒有歸屬的空虛感一次次的侵襲內心。那份渴望被懂得被理解的內在自我,因為缺乏情感連結能力的父母,他們每一次的漠視,每一次的冷嘲熱諷,每一次的情緒勒索,每一次的自我中心,每一次的強權控制,每一次對我們的前後不一致……讓我們困惑,讓我們質疑自己,貶低自己,批判自己,或者討好別人,偽裝另一個自己,無視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我很糟糕」「我不應該…,我應該…」的聲音,常常在腦中盤旋,進而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不斷的索討,或者不停地逃避,害怕靠近,讓自己越來越憎恨自己,卻又不知該如何解套…

.

 

「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在情感孤寂的孩子身上,聽起來是無感的。孝順至上的華人文化,在情感孤寂的孩子身上,卻成了沉重的枷鎖,凡事順應了父母的要求,又屢屢被吸進情感缺失父母的黑洞中,不被認可卻要承受父母的情緒與期待,糾結難受,想逃,卻又背負著不孝的罪惡感,內心不斷的折騰著,到後來連自己都麻木,不知自己是誰了。

.

 

如果你是這樣的假性孤兒,請為自己設個底線勇敢地為自己的心靈自由與情感自主發聲你有照顧自己不受控制的權利你有肯定自己活出自己的權利你可以選擇不承接父母的議題與情緒並勇敢地面對自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並不表示你不孝,只是讓自己在心理上與父母拉出界線重新感受自我的存在。當然,在表達之前,你自己內在要有足夠堅定的力量並且不期待父母如何理想地回應你。另外,去理解父母形成他們如此自己的背景與歷程,認知他們的限制才能多一份柔軟去看待及接納父母言行下的空虛與孤寂。

.

 

最重要的是,在渴望與他們親密連結前,請放下這個渴望,放下改變他們的期望先跟你自己的內在連結吧!「這就是我的想法與感受,沒有好不好的問題」真實的接納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我的價值不是由父母來定義」勇敢的與自己同在與同行長出自己的天空後,有沒有被父母理解與認同,不僅不再那麼重要,到這時,也許你才會看到前方,父母的愛在迷霧裡,原來一直癡癡地等著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