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04
原來,我們離無常這麼近!當失落來臨時…
【原來,我們離無常這麼近!當失落來臨時…】
清明時分,慎終追遠的美意下卻在此時瀰漫著台鐵太魯閣號意外出軌的哀傷、悲痛與焦慮氛圍。從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至數個名人接二連三的突然殞落,到今年連番的重大交通事故,震驚、悲傷、焦慮、恐懼、感嘆…種種層層疊疊的情緒,瀰漫於社會,擴散在無常的虛空中。這無常的重量,可以重到讓人承接不住而不斷的否認,也可以輕到讓人魂魄飄到無邊無際而呆滯於日常起居中…
.
失落,可以說是每個心理議題及情緒困擾的核心。從小到大,我們不知經歷了多少失落,它可以是從期待的禮物落空了、父母的陪伴食言了,到周遭親友、寵物死亡的失落、因意外或疾病導致的身體某些失功能的失落、失去頭銜身分的失落,比如退休、以及關係的失落,例如失戀、離婚等等,尤其面對像天災人禍如此重大意外事件的死傷失落,更有可能引發急性壓力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極需要透過他人積極的陪伴與專業處遇。然而,每一個失落,對當事人並沒有輕重的差異,也沒有任何比較性,因為只要主觀上這個失落對我們是重要的,都足以讓我們心情低落,震盪許久,甚至引發一些身體反應,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
所以,「無常」,是一直在我們身邊的,它成了人生常態,考驗著我們,磨練著我們,然而,它也等待著我們,好好地去面對它,去接受那不可預期的變化。同時,無常的出現,也給予忙碌的我們,一個時間與空間,停下來,審視自己與周遭:我正在過著怎樣的人生?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我看見了我的失去,但我看見我所擁有的嗎?
.
所以,當失落來臨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
- 面對失落的情緒
面對無常不容易,它需要洗鍊後的勇氣與寬容,但是我們無法否認失落後所引發的情緒,這情緒不必然一定全是悲傷,也有可能是憤怒、恐懼、罪惡感、無助感等等,尤其對語言發展還不成熟的孩子及習於壓抑的成人來說,吵鬧、攻擊、逃避、退化等等,都可能是難以面對失落時所產生的行為反應而讓旁人產生誤解,所以,面對失去的事實,增加現實感,正視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去感受它,經驗它,才能形成穿越失落的力量源頭。
- 釋放失落的情緒
面對失落情緒後,選一個方式釋放它,可以是到海邊山林間大叫,順著雨勢大哭,或者寫下或畫下對逝去的人與物的思念,抑或找個清靜的地方好好的靜心呼吸,在每個吐納間,專注地感受情緒的流動,讓所有的不捨與悵然,隨著身體的起伏,有了新的轉化。
- 安排活動
面對失落情緒的同時,也可以為自己安排願意嘗試的活動,比如旅行、運動、畫畫、聽音樂、寫日記,甚至只是去沖個溫水澡,也都是一種釋放與轉化。在每個活動的進行中,從身體到心靈,好好地跟自己同在,在心中跟逝去者對話,也跟那個失去對方的自己對話,而且是個不批判自己,也不責怪對方的對話。
- 專注當下的日常
學習適應失去後的新生活,把注意力移到每日的柴米油鹽中,在失落後的新生活結構中,找出讓自己再站起來的力量與能力。也別忽略平常一些平凡無奇的家務瑣事,一旦我們有意識的全心投入其中,你會發現,從洗衣、拖地、煮飯等等這樣的平凡日常,也都或多或少有著意想不到的幫助。
- 社交的連結
跟朋友傾訴或者透過社交網路及團體的支持,讓自己與他人產生連結,感受平行時空中,不僅有人陪伴,甚至知道也有人也同樣在經驗著失落,此時,內心的失落將有所歸屬,普同感得以暖化孤單的寂涼。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朋友找你傾訴失落的痛苦,也請將「你要想開點」、「要放下」、「至少你還擁有誰誰誰」這樣安慰的話收起來,誠摯的傾聽、陪伴與支持,才是對失落者最好的良藥。
.
最後,允許及接納自己有不同的復原時間,個人各自從失落中恢復的快慢無從比較,也不需自責,如果覺得自己無法自行復原,或者已嚴重影響生活,求助於專業,尋求諮商也是方法之一。時間,並非療癒失落的解方,擱置,反而累增失落的重量,唯有行動,才能在命運的限制下擴充生命的可能。此時,無常的靠近,反而是啟動與我們內在零距離接觸的契機,痛,雖然不會永遠消失,但失去,也將會因此有了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