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如何看待親密關係-從情緒取向治療出發

如何看待親密關係-從情緒取向治療出發

(文/林晏生實習諮商心理師)

    美國哈佛大學從1938年開始,追蹤268位校友成年後的發展與老化過程,他們發現:關係的滿足和快樂是影響健康與長壽最重要的關鍵,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其他因素,包括財富、事業成功、基因、運動、飲食習慣等等。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是美國研究婚姻與離婚因素的專家,他研究結婚超過25年以上的夫妻發現,關係中的親密是預測滿意度最重要的因素,此處的親密所指的是關係的品質與情感連結的程度。換言之,關係中的親密讓人們在關係中滿足快樂,維持大腦功能的敏銳度,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與壽命。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希望有一個安全的關係,能讓自己感受到是被愛、被欣賞的,對方是可靠、可信賴、又不會遺棄拒絕我們的,而且在有需要的時候,對方會堅定地站在我們身邊提供支持和保護。在我們年幼時,提供這種安全感的是父母、祖父母或是其他主要照顧者;等我們長大、進入愛情關係之後,親密伴侶就是提供我們安全感的主要來源。那麼,好的親密關係可能具備那些特質呢?《原來,婚姻可以不靠忍耐來維持:情緒取向伴侶治療的挑戰與承諾》一書的作者劉婷博士提出了以下三點:        

  • 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有較高的標準或期待:

    研究發現,對婚姻有較高的標準或期待的人,擁有最好的婚姻。因為有較高的標準或期待的伴侶,會花更多的時間來培養維持這份關係。雖然在結婚多年後,刺激和新鮮感的強度減低,對待彼此的方式也因為年齡和人生經驗的改變而有所不同,但是兩人之間相愛和情感親密的程度卻是可以不退反進。

    尤其在現代社會中,要維持「好」的親密關係是不容易的。個人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全球化等等,都讓維持親密關係變得困難。而對自己的婚姻有較高的標準或期待的人,會將婚姻關係的品質放在優先的位置,不會因為忙碌生活而接受日漸平淡的伴侶關係,也會在家庭生活週期改變的同時,發展出伴侶間新的互動方式,來因應家庭不同的任務和需求。

  • 夫妻關係不應讓道給親子關係:

    婚姻學者John Gottman根據對幾百對夫妻作的觀察研究結果,向新手父母提出勸告:「很多夫妻在做了父母之後,因為照顧孩子的責任繁重,就有意無意地做了選擇:把夫妻關係先放到一旁,以親職為重。他們以為婚姻關係可以像放映DVD電影一樣,先暫停幾年,以後只要再按下『PLAY』鍵,就可以毫無間斷地接著下去。不幸的是,在數年之後他們往往會發現關係已經變質,伴侶已偷偷自行更動劇本,彼此無法即時覺察到伴侶的改變和成長,而未來的婚姻路也在不知不覺中脫軌了。」

    所以,高特曼博士建議年輕的父母,在焦頭爛額地照顧家中新成員的同時,也要想辦法兼顧婚姻關係。家中有新生兒的夫妻常是身心俱疲的,特別容易產生爭執,也會覺得家事和育兒的責任分配不均,而對伴侶產生不滿。此時如果將婚姻關係先放在一旁,等到孩子長大時回首一看,才發現自己和伴侶已經變成夥伴的關係,原來的親密已經消失。

  • 具備「修復」的能力:

    修復(repair)是指當夫妻其中一方,在爭執中提出一個要求,另一方有能力來滿足;另外在衝突之後,兩人也有能力修補衝突所造成的裂縫,重新建立合作協調的關係,並共同研擬出問題解決方法。只要夫妻兩人在爭執過程中有成功修復的經驗,那麼原本的衝突經驗不但不會造成積怨或傷害,反而能提供一個重新溝通協調的機會,增進雙方的瞭解和接納。衝突的頻率和激烈程度並不是婚姻的殺手,破壞力大的,是因為無法溝通協調所累積的怨恨和不滿。

    好的親密關係,需要兩人都投入與經營,而且關係的經營就像培育盆栽一般,若是澆過多的水、給予不對的肥料,儘管花了許多心力與時間,盆栽仍會枯萎,讓雙方疲憊、痛苦及灰心。

    最後,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簡稱EFT)想對在愛情關係中痛苦的人說:

  1. 情緒是線索,不會憑空出現:關係中會產生負面情緒,是因為依附需求沒有滿足。很多問題,是因為情緒的表達方式無效,無法將正確訊息傳遞給對方,表達的方式不健康、具破壞性。
  2. 找出關係中問題的根源:如果常因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每次爭吵沒有結果也無法修復,就代表這些造成衝突的小事並非問題根源,只是一次又一次用不同方式告訴我們,關係中的依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3. 及早發現,及早處理:伴侶陷入惡性循環中無法跳脫,是關係的重大警訊,即時處理是最容易的,問題也相對單純。
  4. 忽略、逃避絕對不會讓問題消失:當關係中的依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關係會被視為越來越不安全,若此情況無法改善,個人也不想留在痛苦中,人們會降低對關係和伴侶的期待,並尋找其他資源或對向來滿足這份需求,將情感重心轉移到事業、孩子、信仰等方面。
  5. 時間對關係的療癒效果是有限的:痛苦會變得麻木、習慣,感受的程度會慢慢減輕,但是不代表傷口已經復原,因為關係的本質沒有改變,問題依然存在。
  6. 尋求專業協助:關係不好是可以挽救的,關係的創傷是可以修復的,伴侶因為當局者迷而無法看到或做到的部分,可以求助受過伴侶治療訓練的心理專業人員,而有所改善。
  7. 好好分手或離婚:當親密關係必須結束,雙方共同哀悼關係的失敗和失去,分享並承擔個人的責任,設身處地回應對方的傷害和痛苦,減低憤怒、自責、後悔及羞愧,回顧並感激自己和對方曾經的付出,並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和關係有新的領悟和學習,共同負起結束關係的責任。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與生俱來的依附需求是生命動力的來源,人們希望可以擁有親密關係。在進入關係前,只需要顧著自己一個人,而在談戀愛的時候,我們變得脆弱是因為引發情緒的因素變多了,因為在乎對方、跟伴侶有情感聯結,所以與之有關的事情,都會引發我們的情緒。因此,需要去好好面對自己的情緒,去接受它、處理它,透過情緒告訴我們的訊息,來檢視與伴侶在關係中的互動,才能讓彼此都擁有更親密的情感連結。

 

參考資料:

林嘉瑗(2015)EFT情傷療癒,找到全新的自己

劉婷(2017)原來,婚姻可以不靠忍耐來維持:情緒取向伴侶治療的挑戰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