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Story 2:為什麼出嫁女兒,除夕夜卻成了進不了門的客人?

 

Story 2:為什麼出嫁女兒,除夕夜卻成了進不了門的客人?

今年過年,毓卿想回家了。爸爸中風後身體大不如前,媽媽為了照顧爸爸,一下子衰老許多,再不多陪陪爸媽,歲月就在彈指間過了。回想出嫁十多年,孩子也都大了,每年除夕夜幫著婆婆忙祭祖和大家族的年夜飯,好像成為自己存在的責任與義務,一年年站在廚房裡,聽著客廳親友們的聊天抬槓,配著電視播著吵雜的歲末特別節目,婆婆年紀大了,忙完煮飯就去休息,毓卿一肩扛起收拾善後,在三坪大的廚房裡,獨自洗著碗,得到的是一份清靜還是一份孤獨,究竟是水流聲還是啜泣聲,自己也分不清楚了。

90分鐘的伴侶諮商,充斥著毓卿的哭訴,耀忠安撫遞上一張張面紙。

「我今年想回去陪爸媽過年。」毓卿語氣輕輕的,卻帶著力量,耀忠點點頭。

一周後,毓卿帶著更深的悲痛出現:「我爸媽說沒有女兒出嫁過年還回家的,怕別人會說話,娘家會衰,而且對夫家不好,好像沒把女兒教好。」毓卿的悲傷一擁而上。「爸媽還說家裡有哥哥,回去對嫂嫂也不好意思。」

陳年往事翻騰而起,如同毓卿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

「記得哥哥結婚那年,我還沒出嫁,從小都是我在廚房幫媽媽的忙,嫂嫂剛進門,我好心想告訴她我們家的習慣,陪她在廚房聊天希望她自在些。但是她一直要我好好休息她來處理就好,就這樣把我推出廚房。這是我家耶!她竟然把我趕出去?」

出嫁女兒,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失了根。想要回家卻舉步維艱,明明就是從小長大的家,怎麼要踏進門就這麼困難!幾年前哥哥說家裡裝潢換新鎖,就沒有再把新的鑰匙給她了,毓卿心裡知道,自己已經是個十足的客人,每次回去都小心顧忌嫂嫂感受,總記得帶足伴手禮,畢竟現在主家的是她,看爸媽也不敢久待,怕打擾了他們原本的作息。要不是爸爸中風住院,毓卿天天跑醫院,分擔許多照顧責任,毓卿覺得在娘家早就失去位置。聽爸媽說起家裡,竟感覺如此陌生,勾起毓卿想回家的念頭,原本以為反對的是老公,沒想到是爸媽開口拒絕。難道,爸媽真的不想要自己回家嗎?

給妻子的話

■相信自己,改變是可能的

妳巨大的失落來自渴望追尋一個安身立命的落腳處,在尋根的路上,欣賞妳褪去文化賦予的角色外套,回到人的本質,真實接觸內在的渴望。當妳站在遠處,看見自己被置放在文化脈絡的圖像,妳是如此獨特,勇於展現妳的力量,薩提爾相信:「改變是可能的。」妳與眾不同的聲音,傳遞情感連結的想要,正為妳的家庭注入新的能量,展現改變的可能。

■理解家人的限制,看見爸媽的愛

邀請妳看看爸媽的內在冰山,儘管他們的觀點如此保守,卻可能和妳一樣渴望同心團聚,但因為渴望與觀點的衝突,讓他們感受矛盾、擔心、不安,讓他們說不出愛。

當妳的眼光,看見爸媽的愛,雖然每次回娘家匆匆離開,但媽媽總把好吃水果塞在包包讓妳帶走,默默在書房的爸爸,永遠記得起身送妳到車站。

當妳的眼光,看見家庭的樣貌,隨著時間改變,沒給妳鑰匙的哥哥,有了新的小家庭;當妳的眼光,看見把妳趕出廚房的嫂嫂,就像當年妳嫁進張家,緊張到只想一個人好好冷靜,大家同為女人尋找自己的安頓,如此而已。

再一次看見,爸媽與我們一樣平凡如人,身上僵化的文化規條,成長經驗的限制,只能在規範中用他們會的方式表達關懷,爸媽無法用妳的方式愛妳,那並非他們不愛妳,妳無須認同他們的信念,因為妳們是不同的人,只是理解爸媽盡力做了他們能做的。

■做自己期待的主人,開創新的連結

薩提爾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期待的主人,要為自己的期待負責。」原本妳期待爸媽能 「讓」妳回娘家過年,妳才能實現 「回家」的心願,當爸媽無法滿足妳的期待,妳覺得期待落空,無法滿足歸屬感的渴望,感受生氣、悲傷、失望…但是,當妳不再像個孩子,只等待爸媽給予妳所想要的,妳能擁有期待,為自己的期待負責。試試用不同方式滿足自己的渴望,嘗試更多新的方式與娘家互動:找機會帶爸媽出遊、邀請爸媽來家裡聚餐,不只是除夕夜,每一天,你都可以是家裡的女兒。

給先生的話

■看見自己文化的位置

或許你很難體會,她總說自己到底是誰家的人,究竟糾結什麼?可能無法理解,自己的家庭已經非常包容接納,從不給壓力,為何太太還是很難像在娘家一樣快樂自在?這並不是你不夠好,或你家不夠好的問題。只是你家再好,也不是她從小生長熟悉的家。

而你曾想過,你覺得太太是誰家的人呢?你是否默默地認同了華人文化,太太婚後應該進入自己的家?你知道自己對文化的態度嗎?那些部分是堅持的?那些部分又能保有彈性呢?當你清楚自己在文化上的位置,才能真實與她連結。

■理解並創造新的歸屬

歸屬感或許是女性自己得面對的議題,你很難插手幫忙,無論如何,你的開放態度,想理解她的心,就是最重要的禮物,耐心傾聽她的眼淚。另外,你也可以邀請她一起討論,無論是家的藍圖,想要幾個孩子、家庭氣氛,或如何分工合作,攜手創造專屬於你們的家,這對她來說,就是一份新的歸屬。

 

( 圖片及文字皆出自親子天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