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除夕夜回你家,回我家?從薩提爾理論看懂年夜飯被後的心理渴望

 

除夕夜回你家,回我家?從薩提爾理論看懂年夜飯被後的心理渴望

除夕夜回你家?回我家?每個拉扯的背後,其實有著更深的心中渴求,讓心理師透過薩提爾模式,解決夫妻的矛盾與衝突

除夕夜,這頓飯為何讓人倍感壓力?

前言

親愛的你,今年的除夕夜,會在哪裡和誰一起過呢?每年的團圓飯,在哪裡吃跟誰吃,真的不只是一頓飯,而是定義了你是誰家的人。諮商心理師吳孔琪,在成為心理師之前,她也是一位婚禮顧問,職稱是幸福總監,她經手超過二千場的婚禮,並且在擔任婚禮顧問貼身服務的過程,看見華人文化對於家庭的影響甚鉅,以家族主義為重的傳統婚禮儀式,規範出「男娶女嫁」標準的幸福樣貌,深刻體會婚禮不只是兩個人生命的結合,更是兩個家族的結盟。

「婚後第一個除夕夜怎麼辦?」孔琪心理師發現這是許多新婚夫妻的第一個難關,這個問句開啟了她的學術研究,並在AAFT亞洲家庭治療學院年會發表相關論文。孔琪心理師不僅對華人文化有高度的敏感及熱忱,身為薩提爾婚姻伴侶治療師,她運用薩提爾模式自行開創除夕夜主題的伴侶團體,邀請伴侶們共同面對華人文化所帶來的焦慮情緒,也對文化開啟更多覺察與對話,全心幫助夫妻們將文化束縛轉為生活指引,探尋內在冰山底層的渴望,找到自己安適的位置。

孔琪心理師在眾多經驗中,看見每年的除夕夜,成為許多家庭中最大的戰場,也是婚姻裂痕的開始,從團圓飯當天晚上的劍拔弩張,演變到農曆年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戰鬥抗爭,漸漸累積成一整年的怨懟,最後,年復一年家人之間揮不去的陰霾,讓婚姻成為無法負荷的心理矛盾。

追溯源頭,除夕夜,的確是華人父系社會的文化產物,結婚不僅是兩個人的婚約,更含有男「娶」女「嫁」的意義,「嫁」入夫家的新嫁娘,依循夫家團圓飯及祭祖習俗,鞏固宗族認同,藉由春節密集相處,幫助女性進入妻子、媳婦新的角色。隨著時代變遷,團圓飯漸漸展現新的樣貌,繁瑣的外在壓力得到解方,但每到過年,本該家庭和樂的大團圓,卻帶著一些失落。

彷彿,除夕夜,提醒了每個人,最需要追根究柢的歸屬感,我從何而來?我又要往何處去?哪裡才是我的家?哪裡會是我最後停泊的港灣?

如果我們都知道,團圓飯不只是一頓飯,在華人文化中,團圓飯定義了你是誰家的人,我們該怎麼用新的態度來面對團圓飯?

 

諮商心理師吳孔琪,將透過以下五個除夕夜的小故事,照見每個女性在進入妻子、媳婦角色時,心中的美麗與哀愁。

( 圖片及文字皆出自親子天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