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第一次知道心理諮商會泛起的疑問-心理諮商是什麼?

 

「心理諮商可以幹嘛?」

「心理師是做什麼的呀?」

「王小明居然要去找諮商師談耶,他情況是不是很嚴重啊?」

 

  以上這些話,有沒有曾經熟悉地出現在你的生活裡呢?正在學習心理諮商的人們,或許多少都聽過旁人對自己提出這些疑問,而聽說過心理諮商的人,也可能提過以上問題。然而當這些對話開始發生時,我們常常只能使用圈內人的專業術語去解釋心理諮商是什麼,聽的人則似懂非懂,只感到好複雜、好深奧,知道心理諮商似乎是跟心靈有關的行業,似乎是得了憂鬱症、想自殺或者對探索心靈有興趣的人才會去使用的。

 

  的確,憂鬱的人或許會選擇心理諮商來幫助自己克服人生難題,但這並非心理諮商的全貌,也是普遍的迷思。

 

  其實心理諮商有點像是我們在還是學生的時候,會為了與父母有爭吵去找朋友抱怨,為了感情的困擾跟班上的姊妹淘或哥兒們訴苦之類的情形。心理師的角色近似於那個一直在聽你的煩惱然後回應你的人,只是心理師的功用沒那麼簡易,他能幫助你的是在這個傾訴煩惱的過程中,讓你開始探索自我來產生自我覺察,也就是說,每次心理諮商完之後,你或許會更懂自己一點。而這個懂,時常就成為化解煩惱的關鍵。

 

  例如, 從事專櫃工作的王小姐總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會因為工作上累積了滿滿的挫折感而選擇離職,即使王小姐的工作表現算是可圈可點,但無論主管好說歹說都無法留下王小姐。在換了好幾次工作後,王小姐進行了心理諮商,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王小姐才發現小時候成長經驗累積的高自我要求,使得王小姐總是帶著極高的標準在審視自己的工作表現,因此,只要客戶稍微表現出對產品不滿意,或者一、兩次業績沒有達標,王小姐就會開始懷疑起自己是否不適任這份工作。透過一次次自我探索,王小姐才逐漸不採取極高的標準審視自己,工作時狀態也比較沒那麼焦慮跟挫折,反而提升了工作表現,開始不再受挫折感的折磨。

 

  又例如,張先生是個極有能力的公司高階主管,而且他總是盡可能善待下屬,會適時的幫助下屬把工作完成,對於下屬也相當有耐心極少責罵,在辦公室扮演著幽默風趣的老好人,在辦公室相當受同事們歡迎,只是張先生有時在處理公事上會感受到心理上的不平衡,但這不影響張先生在工作上的表現與去留。直到有一次,張先生剛好聽聞友人有在進行心理諮商,好奇之下,張先生也替自己預約了心理諮商,在心理諮商中,張先生才發現在跟朋友家人的關係中,自己總是扮演著討好與付出的角色,而張先生也把這樣的互動帶進了同事關係中,所以總是不知不覺負擔了許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在一次次自我探索中,張先生開始能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用適當的方式還給他人,遇到人際上可能會發生衝突時,也不再反射性地以討好的方式來因應。

 

  這就是心理諮商的功能,如果王小姐沒有意識到自己總是以過高的標準在審視自己的工作表現才導致滿滿的挫折感,可能她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工作都只會不斷自我挫折,頻頻轉換工作吧。而張先生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討好模式,則可能會一直去承擔他人的責任,委屈了自己。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得知心理諮商是與我們的生活很貼近的事物,只要一個人生活中有煩惱的事,那她就可以選擇進行心理諮商,而困擾不見得一定要很嚴重像是王小姐那樣頻頻換工作,也可以只是張先生在工作上有一些心理不平衡的感受。

 

  事實上,最好不要等到煩惱都已經發展到很嚴重了才去進行心理諮商,如同我們不會放任感冒發展成肺炎或者讓癌症從初期不斷惡化成末期。可惜的是,現在的校園心理諮商的現況是許多專任心理師的主要業務都在進行自殺防治工作,時常都在為了案主的人身安全進行危機處理,較少有機會針對深層的心理困擾進行介入。

 

  這除了是學校心理師員額不足的因素之外,也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普遍沒有心理健康保健的觀念,使得我們在煩惱發生的初期就放任它不斷發展惡化,學生們等到自身的煩惱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了,深陷憂鬱、絕望與自傷自殺衝動之中,才被周遭的人發現或痛苦地尋求協助,相對於在初期就進行介入,當然就需要耗費更高額的時間與心力去處理已經發展的相當嚴重與複雜的困擾,而諮商的成效往往遠遠比不上在煩惱發生的初期就進行諮商。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知道心理諮商後,一有煩惱就焦急地去預約心理諮商,畢竟小感冒常常也會自然痊癒不一定要急著看醫生,但我們或許可以把心理諮商視為一個處理煩惱的選項。當自身或朋友親屬開始有重複發生的煩惱時,去使用心理諮商除了是避免困擾逐步惡化擴大,有時也是因為時候到了,我們面臨了生命中本來就該遇到的發展危機,如果能成功克服,我們自然能在自我成長、在生命的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圖片出處 : 

https://img.ruten.com.tw/s1/5/5a/87/21715845113479_39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