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談父母如何陪伴拒學的孩子(拒學認識篇-下)

在談父母如何陪伴拒學的孩子(拒學認識篇-上)文中,我們已對拒學的定義及可能成因作了說明,接下來,本篇將針對拒學容易發生的時期、拒學孩子的心理循環模式、父母要如何協助拒學的孩子,以及和拒學孩子互動時要注意的事項作說明及介紹。

 

 

一.拒學容易出現的時間及介入時機

  拒學行為發生的時間,通常是在有壓力事件時(例如交友或校園霸凌問題、父母離異、課業壓力等),或是學習環境改變時(轉學、重新分班、學期轉換期間、等待升學期間)。至於進行介入的時機,因拒學常會衍生出其它的問題(例如人際退縮、情緒困擾、繭居問題等),所以協助拒學的孩子,最好是及早發現,及早進行協助。

 

二.為什麼上學那麼困難?拒學孩子的心理循環模式

  當孩子拒學時,許多家長會對孩子說:「上學有那麼難嗎?不就去學校而已,大家都可以去,為什麼你做不到呢?你還要在家待多久才會回學校上課?」

  為了協助孩子,我們得先進入拒學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為何上學對他們而言是那麼困難:當孩子想到要上學的時候,他們也同時聯想到了關於學校裡令人不愉快的人事物(例如排擠他的同學、繁重的功課、上台報告的恐懼等),而產生了不愉快的情緒,而開始猶豫,要不要去呢?幾經掙扎後,拒學的孩子選擇了用「不去上學」這個逃避的防衛機制,來因應壓力。但在逃避之後,孩子可能會面對更多的壓力(例如父母及親友的指責、別人都去上學而自己卻無法去的無能感,讓父母失望的罪惡感、

  功課因沒上學而又更落後的挫敗感等),此時再想到上學這件事時,相較於原先不去上學的問題,累加了更多負向情緒,於是上學這件事,變得更沈重,就更想要逃避,就更容易持續選擇不去學校了。

  如此不斷地循環和反芻,也讓拒學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例如擔心被鄰居指指點點而不敢在白天外出、擔心同儕對自己的評價而不想和同學朋友聯絡),擴大了拒學的影響範圍,由此可知,要重新回到學校,對孩子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了。

 

 

三.父母應用什麼態度面對拒學的孩子?

  由拒學的心理循環模式,我們可以看到,原本孩子因為某些原因拒學,但如果後  續再加上其它壓力時,會讓孩子對上學這件事堆疊及聯結更多負向想法及情緒,孩子會更逃避上學,重返學校就更困難了。

  因此,當孩子發生拒學的狀況時,建議父母先冷靜下來,不要用指責、強迫、表現傷心失望等互動方式,以免讓孩子更逃避上學,這樣情況會更難處理。反而是要先減少孩子的壓力,讓拒學行為的原因簡化或維持在一開始的狀態,然後以温和的態度去瞭解孩子不去上學的原因,協助孩子學習因應那些讓他不想上學的狀況,或減少讓孩子不想上學的因素,當孩子在拒學之初不想討論時,也不要勉強孩子,孩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或是需要一些時間整理自己的思緒及情緒。請父母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及等待,或是求助心理專業人員,陪伴及協助您及孩子一同度過這段日子。

 

  從拒學到重返校園,是一段需要愛及耐心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各個不同時期及階段,孩子會有不同的癥狀及行為,接下來的篇章中,將會更進一步介紹拒學行為的各階段, 孩子會有哪些想法、情緒及行為,在不同的階段,父母如何陪伴孩子、和孩子互動?有哪些適合運用的資源及策略?如何和學校或其它專業溝通及配合?希望能對您及孩子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in Youth 》- Christopher A. Kearney

《報告!我把自己辭職了~拒學的孩子》 -吾心文教基金會編著

《我不是不想上學-拒學孩子的內心世界》-張老師文化 吳佑佑著

《怎樣指導不去上學的孩子》-新文山出版社 坂土昇一著

《孩子,你不是一個人面對》-三采文化,明橋大二著

《繭居青春: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探討與治療 》-心靈工坊,齋藤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