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
家庭裡不能說的秘密—淺談家庭暴力
「上次數學考不好,回家以後爸爸問我的成績,知道我考29分很生氣,一直大罵我怎麼這麼笨、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還用力的甩了我好幾巴掌,說有我這個小孩很丟臉……」
「大家都說我媽媽很溫柔,可是我其實很怕她,有的時候不小心做錯了一點事,媽媽就會突然很生氣,隨手有什麼東西就拿來打我,有時候是藤條、棍子,有的時候還會把東西丟過來,看她手邊有什麼就丟什麼,遙控器、杯子、課本都有過,我超怕萬一她在煮飯的時候手上拿的是刀子的話……」
「有的時候我真的很不想回家......只要我爸回來,家裡就沒有安靜的時候,他總是要每個人順著他,有一次他說想跟我”溝通”,可是我明明就在寫功課,隔天還有考試,他在房門外一直叫我,我都沒理他,結果,他竟然把家裡的總電源關掉,說是要逼我和媽媽跟他”溝通”,我覺得很恐怖…不知道他還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虧他還是念了很多書的大公司主管……」
不知道上述的這些情節,在多少的家庭裡出現過?依照「家庭暴力防治法」中第二條第一項定義,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因此不僅指身上有傷痕,才算是遭受家庭暴力,更常見的是語言及精神上的暴力侵害。
有的時候我們會在無意中聽見朋友或孩子家庭裡的故事,「該不該插手?」、「該不該通報?」、「可以找誰幫忙?」、「如果介入了會不會被嫌太雞婆?」……在聽聞這些故事的時候,不曉得您會不會有這樣的掙扎?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有時總瀰漫著一種家醜不可外揚的氛圍,家務事總是習慣留在人家的家門內,但也因為如此,社會新聞上的憾事也層出不窮,面對周遭有這樣的朋友,您可以這麼做:
一、表達尊重和支持:
家庭暴力被揭發,對於揭發者而言是很大的精神壓力,您可以提供關懷、支持與尊重,但切莫因為太心急而責備、或批評他。您可以先了解發生了些什麼事情,同理受暴者面臨的壓力與為難,面對這樣的狀況是否有什麼樣的打算。
很多囿於現實因素,並不是能夠馬上或輕易地離開受暴的環境,當事人必定有許多的考量在心中百轉千迴:受暴的婦女常考量的是孩子要有一個完整的家、經濟的受限與壓力、受暴的孩子在對家庭的忠誠上備受考驗。縱使您知道離開這樣的環境最快、最安全,受暴當事人通常不能貿然決定。您的尊重、支持與陪伴,是協助家庭暴力受害者最最重要的力量!
二、了解其人身安全的危機:
協助受害者評估其所處的危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長期受暴的受害者,有時很容易因「習慣」而錯估其人身安全的危機程度。此時,您所提供的客觀觀察和評估,就成了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身上突然出現莫名的傷痕時,您可以進一步追問其傷痕的來源;精神暴力的型態包括言詞攻擊、心理或情緒虐待、性騷擾、經濟控制,有時施暴者會以威脅恫嚇、權力控制的方式實施暴力。精神暴力的殺傷力,往往不亞於肢體暴力的傷害。
當暴力發生時,如果能夠盡快離開現場,是最好不過的了!如果不能馬上離開,也要盡可能地躲到安全的地方(可鎖上門、有對外逃生的門窗),並且設法向外求援(大聲喊叫、撥打電話、製造聲響……)。不論是否能夠逃離現場,都要記得不要向對方挑釁、盡可能不要激怒對方,以自己的人身安全為最優先考量。
三、強調暴力的不正當性:
在家庭中,「以和為貴」和「忍耐過去就好了」,常常是縱容施暴者的元兇,長期受暴者很容易因為情感因素、較低的自尊與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無助與無能等等的原因,不知不覺忽略了暴力的不正當性。您可以透過支持、陪伴和關懷,傳遞「沒有人應該要被打」、「沒有人應該被暴力對待」的信念,協助受暴者透過不同的視角看待暴力!
四、提供正確的通報與諮詢資源:
很多時候,受暴者不願透過通報,往往是因為擔心家庭因此而破碎,如果您能夠先提供正確的諮詢資源,讓受暴者了解通報後可以提供的協助,或許受暴者會願意嘗試接觸。通報的出發點在於協助保護家庭,而非促使家庭破裂,如果您可以鼓勵受暴者接觸與使用相關資源,對於受暴者會是一大助益。在通報之後,對於通報人的資料是保密的。在接獲通報後,通常會有社工人員與受暴者聯繫,了解目前受暴的狀況,並與受暴者討論目前的人身安全評估,及提供後續可能的協助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