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服用精神科藥物不是軟弱,而是勇敢!
服用精神科藥物不是軟弱,而是勇敢!
在職場中,當我們談論談到「精神科藥物」,有許多人心裡會浮現出以下疑慮。
「是不是撐不住了才需要吃藥?」
「我吃精神科藥物會不會影響工作表現?」
這樣的聲音,不只來自旁人,有時甚至來自我們內心「我好糟糕」的自我內耗。
然而,事實上,服用藥物並不等於脆弱或逃避,而是一種理性的自我顧行為。
一、藥物是「幫助大腦恢復平衡」的工具!
當一個人經歷長期壓力、創傷或失眠,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會暫時失衡時,藥物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恢復平衡」。讓我們重新有力氣思考、工作、甚至去面對心理治療。
我常對個案說:「吃藥不是逃避,而是讓你有力氣重新面對生活。」
二、破除被藥物控制的迷思
有許多對於服藥的偏見來自於對藥物不理解。擔心精神科藥物副作用明顯,讓人變遲鈍或依賴。現代精神醫學已大幅進步,藥物設計更為精準、個別化,精神科醫師也會根據症狀、體質與需求進行劑量的調整,並持續追蹤副作用與效果。
服藥不是被動的過程,而是主動的合作——病人與醫師一起找出最佳的治療節奏。
三、藥物與心理治療的關係:「並行」而非替代
使用藥物協助我們調整「身體層面」的失衡,心理治療則協助人處理「心的層面」的困惑。藥物讓我們先「穩住」生活、好好睡覺與休息,再透過結合心理治療去探索我們心理那些抽象的情感、議題。許多研究指出,藥物+心理治療的整合模式,在憂鬱、焦慮與創傷復原上,比單一方式更有效,也更能預防復發。
吃藥並非治療的終點,而是一個讓治療能夠真正進行的起點!
四、真正該被改變的,是那個不敢開口的職場文化
許多人不是害怕吃藥,而是害怕「被知道自己吃藥」。
職場上,「堅強」、「情緒穩定」往往被肯定為好員工的標準,情緒困擾或治療經驗被視為「不專業」或「不穩定」。這樣的文化反而讓更多人選擇沉默,拖延治療,直到身心耗竭。當組織願意開放討論心理健康問題,相互提供支持的同時也尊重隱私,整體的團隊的協作穩定度與安全感會提升,進而使團隊溝通銷率有所提升。
健康的職場文化,應該能夠容許人「是人」——會疲憊、會焦慮、也會需要幫助!
我在撰寫企業方案的回饋報告中,我常鼓勵企業:「將員工心理健康當成團隊韌性的一部分,而不是個人問題。」服用精神科藥物,不代表軟弱;而是代表一個人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狀態,主動尋求幫助,為身心負責。
這樣的行動,正是勇氣的象徵。最困難的不是撐下去,而是願意承認「我需要幫助」——並踏出那一步,重新開始照顧自己。心理健康不該是隱形的話題,當我們讓「吃藥」成為一個可以被理解、被尊重的選擇,提升職場安全感與心理韌性的地方!
----------------------------------------------------
中崙諮商中心 會在您需要的時候,陪在您的身邊。
https://www.counseling.com.tw/
立即預約諮商: https://rink.cc/yh0qq
官方LINE: https://lin.ee/pYVvV6S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54號2F(近捷運忠孝新生站)
電話:(02)2731-9731、0937-84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