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1
你目前壓力是否過大?認識壓力與調適、辨識壓力過大的徵兆
現代生活中處處充滿壓力:學業、工作、家務、人際、情感,有時甚至連休息或休閒都會給人壓力。明明規劃出遊的時候,只想要好好放鬆一下,卻在跑行程的時候搞得自己坐立難安,無法好好欣賞美景。更有甚者,連在家裡都是睡也睡不好,心裡直發慌,我明天還有甚麼工作、還有甚麼事情沒有處理好、還有甚麼費用沒有繳清,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處處都是壓力,而提到壓力,大家總是眉頭一皺,「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好像沒有壓力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狀態,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談到壓力,首先得提到Selye(1976)提出的全身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Selye將壓力視為身體在面對刺激的生理變化,我們可以依此判斷自己是不是正處於壓力之下。比如說你正在準備一次很重要的簡報時,發現口乾舌燥、頭痛胸悶、心悸、腸胃蠕動增加或冒冷汗等狀況,作息方面可能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或坐立不安的狀況,情緒方面也可能有焦慮、易怒或憂鬱等反應。這些狀況都能提醒我們正在負荷著壓力。
認識到壓力會有的生理反應之後,接下來就要提到Lazarus 和 Folkman(1984)提出的壓力認知評估(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理論:我們面對壓力的刺激時,會進行兩個階段的評估, 分別是初級評定(primary appraisal)與次級評定(secondary appraisal),初級評定是判斷「刺激會不會對自己產生威脅?」,比如說:簡報做不好,會不會被責難進而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或安全呢?如果不會,就不會產生壓力,如果會,就進入到次級評估,在次級評估中著重在個人判斷有沒有因應刺激威脅的能力:比如說我有沒有經驗或能力將簡報順利完成,如果有,就不會產生壓力,如果沒有因應能力,壓力就會產生。由此可知,你對於壓力的認知,也就是想法,是很重要的,面對一些壓力的事件刺激時,可以先想想自己對於壓力事件的擔心是不是過頭了呢?過往有沒有相似的處理經驗可供參考呢?失敗了的話又會怎麼樣呢?當你想到最糟的結果不過如此時,是不是有時候是被自己嚇到了呢?
壓力全然是壞事嗎?壓力的一連串身體反應是遠古時期遺留下來的超能力,肌肉緊繃、精神專注、興奮,都會使得在戰鬥時反應更快、力量更大、思維更敏捷,如果能夠以正面的態度去利用它,可以加強生活與工作的表現,比如筆者在本篇文章截稿日前文思泉湧,下筆如神;比如運動員在賽場上可以表現出比練習時更好的表現,比如在學習時能夠更加專注。透過短期的壓力反應與正向的心情,能夠使將刺激事件化為挑戰,讓自己不斷成長與前進。但如果長期暴露於壓力狀況底下,除了情緒上的負面反應,更可能造成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心血管系統都出現不良的影響,這時或許如同前文所說,必須要先停下來思考壓力如何影響你的生活、並試著留點時間好好的調整、照顧自己,但如果自己無力調整,或許也可以嘗試心理諮商,讓專業人士陪伴你看見在你身上的「壓力」前因與後果。
參考資料:
黃信毓、李侑昀(2018年4月23日)。你累了嗎—淺談壓力反應與壓力因應。
知識大圖解(2017年8月31日)。面對壓力時,我們的身體會如何反應
蕭彭欽、湯玉英(2004)。壓力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3),71-75。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圖片來源
cottonbro studio: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553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