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壓力好大怎麼辦?認識壓力與好好紓壓

  在現代生活中,壓力早已不是新鮮事,存在日常生活中,卻始終很少受到正式的關注。人們雖然平均壽命增加,卻未必能「健康的老」,而壓力便是讓許多疾病出現甚至是惡化的原因之一。

    我們會遇到許多環境變動,像是今天要繳管理費、明天會有颱風登陸、後天課堂上有期中報告等等。這些需要我們去應付、處理的變動「壓力源」。而各種需要我們耗費身體資源去應付的變動,就稱為壓力。耗損的過程,在身心出現的變化則稱為「壓力反應」。當我們成功地應付了某壓力後,這次的經驗會讓我們下次再遇到類似狀況時更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面對及處理,這就是「成長」。

    研究壓力的學者把心理壓力定義為:生活負載/自我功能。生活負載的概念有點類似上述提到的壓力源;而自我功能指的是一個人能否有效的面對壓力,採取有幫助的做法來應對。臨床研究證實有效的紓壓方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呼吸。呼吸是紓壓的基本功,因為透過呼吸,我們可以調整全身狀態。儘管我們無法直接控制心跳、血壓。但呼吸,這個介於可控制又不可控制之間的歷程,能協助我們讓身體放鬆下來。多數人一般的呼吸狀態大多為胸式呼吸,這種呼吸比較短淺,氣體交換率也較差;腹式呼吸則是一種較刻意的呼吸方式,比較常長深、比較慢的,這種呼吸像是在肚子放了一顆氣球。吸氣時把這顆氣球緩緩的充滿;吐氣時慢慢將氣球的空氣洩光。與胸式呼吸相比,腹式呼吸主要讓身體有明顯起伏的地方是肚子。

    在面對壓力時,每個人採用的方法都不同,是需要我們花時間去思考、規劃及嘗試的。別因為一、兩次的嘗試感覺不好,就貿然放棄它。以出國旅遊為例,你適合自由行還是跟團呢?你喜歡歷史古蹟還是自然風景?旅遊未必不適合你,但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紓壓的關鍵。
    不過,人生是辛苦的,當壓力太大,維持太久,超出自己平時可以承受的狀態時,讓你的身體出現嚴重症狀,讓你的心非常疲憊,甚至開始憂鬱、焦慮、影響睡眠,你需要的可能就是更進一步的協助-善用心理健康專家。許多人對心理健康不是很了解,相較於牙痛看牙醫、感冒看耳鼻喉科,民眾對於壓力大該找誰幫忙,時常一頭霧水。其實每個人生活中多少都會受壓力影響,找個專家討論,像是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以及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更能有效地去應對各種生活壓力。

 

圖片來源: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865901/
參考資料:

約翰.蒂斯岱(2016)。八週正念練習-走出憂鬱與情緒風暴。張老師文化出版。

蘇益賢(2020)。從此不再壓力山大。時報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