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選舉後你開始出現憂鬱、焦慮或易怒嗎?給「選舉症候群」的你,6項自我照顧的方法

        幾個月來翻攪整個台灣社會、備受國人矚目的總統及立委大選,終於在1/13順利選出當選人而落幕。隨著選舉結束,選前所帶出的各種紛擾也逐漸回歸平靜,然而選民在這過程被挑起的沸騰情緒卻無法立刻冷卻,持續在人們心中激盪著。  

 

選舉後,感覺到憂鬱、焦慮、易怒,你可能是罹患「選舉症候群」
        開票結果出來之後,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些民眾因為所支持的政黨或候選人沒有當選而抗拒接受事實,因而開始持續一段期間的憂鬱、低落或者易怒、暴躁;或者因為對於當選者的負面標籤而對於未來產生災難性的想法,陷入無法控制的焦慮、擔憂,甚至產生絕望感,晚上失眠,白天則感到疲倦、提不起勁。如果您或身邊的人有上述多項症狀,則可能是罹患了「選舉症候群」。

 

何以有「選舉症候群」?選舉期間對選民認知與情緒的影響
  何以會有選舉症候群呢?身為一個資深選民、諮商心理師以及正念減壓講師,我觀察到在選舉期間,政黨為了快速獲取選票而略過理性政見論述階段,藉由以下操作以獲取選民的認同:


1. 密集爆料與「選舉嗨」的形成:或許爆料比論述政見更能快速擄獲選民的目光、挑起選民的情緒,因此在選舉期間時常可見不同陣營之間互相爆料,每日一爆的狀況如同八點檔劇情,人們的大腦在高密度的刺激餵養之下而習慣了更多的刺激,產生了我稱之為「選舉嗨」的現象-大腦一段期間處於高強度的刺激,因而不斷期待更多的爆料刺激,致使人們大量地搜尋相關影音、更多的相關新聞,以讓自己維持這樣的激情與亢奮狀態。


2. 貼負面標籤:用幾個負面的標籤貼在對手身上,使選民對其產生刻板印象,選民一看到該候選人便自動簡化為那一個標籤所貼的負面形容詞,便不容易看見對手的其他樣貌,也不易聽到對方所做的澄清與說明。


3. 認同於政黨:在生活中時常聽到一般民眾說「都是xx黨的xxx的錯」、「我們xx黨這次一定要贏得政權,別讓xx黨得逞」從這些用語之中,可以得知說話者的認同層級屬於「政黨」的層級-認為自己隸屬於某一特定政黨。只要認同於特定政黨,人們的心便容易隨著政黨的操作而隨之起舞,心情上上下下、起伏不定,也不容易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理性判斷其它政黨候選人的發言與政見。

 

給選舉後的身心不適的你,6項自我照顧的方法

       您也有上述的狀況嗎?知道了選舉操作對人們的大腦及情緒的影響,那麼選舉過後的此刻,身為選民的我們要如何自我照顧呢?


1. 限制觀看新聞時間:
雖然隨著選舉落幕而爆料遽減,然而選民大腦的「選舉嗨」仍舊持續處於高水平狀態。因此限制觀看新聞的時間,每天不超過一小時,也不主動搜尋更多的新聞,讓大腦逐漸適應選後刺激減少的狀況,使大腦逐漸回復平靜。


2. 拿掉對候選人的負面標籤:
以初始之心、客觀地看待當(落)選者。我在正念減壓八週課程的課堂上時常教導學員「去標籤化」:每一項人、事、物都具有豐富多元的樣貌,撕掉標籤始能夠看見其豐富立體的樣貌。保持客觀地觀察每位當(落)選者說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理性辨識在每項議題上你分別贊同他的哪些部分?不贊同哪些部分?


3. 提升認同層級:
只要沒有繳交黨費、正式參加特定政黨,那麼人們其實無須認同自己是隸屬於哪一個政黨。若能提升認同層級,認同的是台灣這片土地,則將能夠成為客觀、理性的選民:只要是能夠對台灣這個國家及所有人民有所幫助,那麼哪個政黨執政都將樂見其成。


4. 投入自我照顧的活動:
假日時盡可能出去走走散散心、曬曬太陽轉換心情。平時則投入能夠遠離影音刺激的興趣,比如:畫畫、運動……。


5. 每日固定靜心時間:
每日至少固定有10分鐘以上的靜心時間,呼吸覺察、靜坐、瑜珈都是很好的靜心方法。


6. 找人聊一聊:
找個可以談的人聊聊你的失落,如果有持續性的較為嚴重的低落、憂鬱或暴躁情緒,則建議尋求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等專業人員之協助。

倘若能夠提升認同的層級,謹慎辨識且去除對不同政黨候選人的負面標籤,並且學習靜心的方法,那麼將可以成為一個客觀理性的選民,減少選舉期間及選舉之後的身心不適狀態。

 

 

【提醒】每個人所經歷的生活或心理議題背後形成之成因或解決之道皆不盡相同,故官網文章內容僅供建議與參考,當您需要個人化的幫助,建議考慮尋找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預約諮商:陳怡真  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pexels